摘要: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包括对外贸易成就)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尽管历史上的理论与实践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但回顾这一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统制 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前三十年计划经济经济条件下逐步发展了对外贸易,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这段历史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几个时期中,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快有慢,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 建国初期我国国营对外贸易的建立
解放后,我国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同时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对外贸易统制,从而建立起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官僚资本是帝国主义的总买办,它控制了旧中国的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与官僚资本的工交企业在拥有资产方面有所不同,前者的主要资产是外汇,后者的主要资产是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没收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由于在解放战争中,这些外贸企业的外汇基本被卷逃或汇出大陆,所没收官僚资本的外贸企业资产是有限的,国家对它们进行了民主改造和重新组织,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外贸企业。
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同时,国家还采取了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我们废除了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统制了对外贸易,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收回了被帝国主义者长期霸占的旧海关,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新海关,消除了对外贸易中对帝国主义的依附。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允许在服从我国法律的条件下继续经营。但是,在特权消失后,特别是美国及其追随者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后,大都申请歇业,或作价转让给中国。1950年,美国政府无理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管辖区的公私财产,中国则针锋相对,宣布管制并清查美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的财产。从此以后,外国企业在中国开设的进出口企业基本停止了经营活动。
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同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政府依靠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力量,在山东、东北、华北、华东等解放区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领导的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其中有经营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口公司,经营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出口公司,以及中国畜产、油脂、茶叶、蚕丝、矿产等国营外贸公司,这些公司在各地设有分支机构。
此外,政府对私营进出口企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利用他们与国外厂商的贸易关系、经营进出口业务的经验和专长、对国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对许多出口商品的产销、加工、保管、运输等方面的丰富知识,限制他们的剥削和盲目经营、制止他们的投机违法活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把私营进出口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企业。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营对外贸易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1952年国营对外贸易额比1950年增长了1.3倍,国营对外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1950年占66.8%,到1953年已上升到90%以上,占了绝对优势。
二、一五计划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五计划时期(1950---1957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快速的增长。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深入,实现了对外贸易国家专营制。由于同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了贸易经济关系,同时粉碎了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及时进口了大量用于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所必需的重要物资和原材料,同时组织了农副产品和一些原料产品的出口。在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和亚非拉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成绩。从1953年期,扭转了七十三年的入超局面。在出口方面,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还发展了工业品出口,如棉纱、棉布、钢材、五金、玻璃以及碾米、纺织、造纸、水泥等成套设备。而这些许多过去是要靠进口的。同时也进口了工业化建设所需的物质、成套设备和技术资料的进口,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到1957年,我同已与世界上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并同其中2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议。同期,国营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1957年国营对外贸易额比1953年增长了45%,国营对外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53年的90.5%上升到1957年的99.9%。
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1.03亿美元,比1950年11.35亿美元增长了1.73倍,平均每年递增15.4%。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
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对外贸易也脱离实际,出现大幅度波动。195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猛增到43.81亿美元,比1957年增长41.2%,而1960年起又连年大幅度下降,至1962年降为26.63亿美元,倒退到1954年的水平,比1957年下降了14.18%。由于中国对苏东国家贸易急剧缩减,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同的对外贸易对象开始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逐步好转。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工作,密切配合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进口了国内供应不足的重要原料、大型精密设备和若干调剂市场供应的物质,以及粮食、食糖、化肥、农药等。在出口方面,则努力增加工矿产品的出口,并积极建立一些出口商品生产基地。通过这些努力,不但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明显增加,而且工矿产品的出口的比重在1965年已经达到40%以上。1963—1965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回升,196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2.45亿美元。从1963年到1965年,平均每年递增14.7%。中国不仅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而且还于1964年底,提前一年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到1965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再次陷入停滞状态。1969年,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0.29亿美元,比1966年下降12.7%。1970年以后,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加上当时比较有利的国际形势(我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中美上海公报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对外贸易也有所回升,1973年对外贸易额达109.7亿美元,比1970年增长1.4倍。1975年进出口总额达147.5亿美元。但是,由于1976年政局的反复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外贸易又开始回落,1976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34.33亿美元,比1975年下降了8.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6年农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28.4%,工矿产品占71.6%。我国生产出口的机床、五金工具、仪器仪表、柴油机、农业机械、医疗器械等等,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由于冶金工业生产系统的日益完善,我国除继续出口矿产品外,钢材、铝片、铜线等也有出口。由于石油和化工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石油从1973年开始出口。我国出口的轻工业、纺织品、自行车、缝纫机、热水瓶、以及各种日用百货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广泛赞赏。
在文革时期,我国也进口了部分黑色有色金属、汽车、轮船、飞机、其他机械产品、橡胶、化肥、农药和纸浆等,特别是有计划地订购了一些化肥成套设备、合成纤维成套设备以及制氧、轧钢和发电设备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春秋两季由我国各对外贸易公司在广州联合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自1957年春季开始到文革后期,已经连续举行了三十多届。数据显示,到1974年,在交易会上展出的商品由最初的一万二千多种,增加到四万多种,来宾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万余人。
五、计划经济时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特点
(一)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就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把对外贸易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把一切对外贸易活动置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统一管理之下,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和对外贸易政策统一进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从中国境内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的集中表现),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欲达此目的,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实现了对外贸易的统制,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外贸的控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基本原则,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不仅在政治上反对中国,在军事上侵略我国,而且一再企图在经济上扼杀我国。美国对我国搞起了“封锁”、“禁运”。后来,苏联也对我国搞起突然袭击,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他们都利用对外贸易对我国施加压力,妄图使我国俯首帖耳。由于我国消除了对外贸易的依附性和受外国控制的状况,所以国外的封锁禁运没有压垮我国,反而激发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还认为对外贸易的统制可以保护我国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防止帝国主义的经济侵袭,避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影响。当时的外贸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下,如果不实行对外贸易的统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市场波动,将随时有可能通过外贸等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当时的理论还认为,实行对外贸易的国际统制,进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和贸易条件等的决定权都操在自己的手里。在进口方面,完全杜绝了帝国主义进行倾销剥削,摧残我国经济的可能,并保证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物资器材和生活资料的进口。在出口方面,消除了外国廉价搜刮原料、掠夺我国资源的情况,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工农业产品的出口。那时候,还实行了进出口商品价格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和把国内外价格分开的办法,认为可以防止世界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二)为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外交路线服务的外贸政策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革命”的形象,也就是今天说的“左”的面貌。当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对外贸易。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外交路线。
当时处理对外贸易的基本主张简介如下:
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建立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应当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按照各自的需要与可能,通过贸易往来,互相促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抵御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争取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同奋斗。
我国和第三世界友好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一般的商品交换,而是在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完全独立的斗争中互相支援与帮助的重要方式。中国应当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大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往来,相互促进各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区别情况,与它们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当然,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强调要严肃对待国际经济领域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已经不适合今天我国的国内外形势与条件。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其中的历史合理性及实践中取得的成绩。
(三)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严格实现计划经济的国家,对外贸易毫无例外的也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计划。
当时理论上认为: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只能在“无政府状态”和“自由竞争”下进行。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竞争性和盲目性,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使其周期性的危机更加频繁和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动荡不安。而我国由于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既没有“自由竞争”的影响,也没有经济危机的威胁。它根据国家进口的需要和出口的可能,按照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进行商品交换,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当时的外贸的计划性一个重要政策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搞好综合平衡。在对外贸易的综合平衡中,要处理好外贸和生产、外贸和内贸、外贸和其他部门如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关系。此外,在外贸内部各方面,如进口和出口、出口和货源、贸易和支付,以及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沿海口岸和内地口岸之间的关系,口岸和口岸之间的关系等等,都要从整体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协作,做好工作。
六、结语
1949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会议宣言中,向全世界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联合一切爱好和平和自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首先是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以为自己的盟友,共同反对帝国主义者挑拨战争的阴谋,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开放的思想:既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向他们各方面的长处学习。1974年,毛泽东主席根据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他和周恩来总理派邓小平到联合国的一个大会上阐述了这一思想,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就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为新时期确立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前30年对外开放的成就也包含周恩来总理的重大贡献。原来的外交和外贸,都由周恩来领导,周恩来很长一段时间兼任外交部长。而且外贸服从外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贸计划,由外贸部直接报请周恩来审批,由国家计委汇总成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上报中央。在对外关系上,从建国后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先后同11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发展了经贸往来。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了17倍多。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和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的乒乓外交的战略谋划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经过同周恩来谈判,不久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美国遏制、封锁、打压中国二十多年后,由于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变成了日益强盛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终于承认了中国。中国对外开放这一重大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接着中日关系也正常化。
回顾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使我们更加懂得历史不能割断,改革开放是对建国前三十年建设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永远不能丢。从今天发展的眼光来看建国前期的理论和实践当然都远远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需要了,但这就是历史,这是历史学研究中永远值得挖掘的一个富矿。
参考资料:
1.《中国对外贸易概况》.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谢锅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佟家栋.《中国对外贸易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版
7. 石秀和.《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回顾与展望》.财贸研究.1984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