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方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略政治改革和监督的澳门模式在回归十年后,也开始引爆种种社会矛盾。当地分析家指出,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继续扮演经济巨人的澳门,也将继续是政治侏儒。 这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摄制组在澳门拍摄的工作照(2009年2月摄,新华社)。 |
在香港出生的谭志强,父母都是澳门人。长期在香港从事传媒工作的谭志强,在2005年作出人生中一项重大决定:返回澳门发展,担任澳门大学传播学系兼任教师。 谭志强对此解释,澳门回归前,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土生土长的葡国人垄断;但回归后,机会开始轮到当地人,而香港人的英语能力较佳,更受澳门私人机构欢迎。 他说:“澳门竞争少,工作压力低,而且福利佳。因此像我这种背景的香港人,近年越来越多人喜欢入籍澳门,到澳门工作。” 回顾澳门与香港交往历史,两地居民来往一向频密。以往,由于香港的经济比澳门好,吸引许多澳门居民到香港谋生。相比之下,入籍澳门的香港市民只占少数。近年来,开始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港人申请成为澳门居民的新现象。 入籍澳门港民 逐年上升 根据澳门特区政府的统计,香港市民申领澳门身份证的人数自2003年后不断上升,去年全年共8171人创下历年新高,比2007年全年大幅度增加56.3%。 对于这新现象,澳门身份证明局组织暨信息厅厅长欧阳瑜受访时指出,这相信与近年澳门特区政府经常派发红包有关。 她说:“澳门政府近年多次向澳门居民发放数千甚至1万元的红包,协助居民应对金融危机;此外,澳门永久居民还可以享受完善的医疗津贴及教育津贴,其子女若在澳门读书也可获15年免费教育。种种福利政策,都是吸引港人申领澳门身份证的主要诱因。” 港人“移民”澳门的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近年澳门出色的经济表现。
澳门回归初期,经济不振、失业率高、治安问题严重。但回归十年来,回归前恶劣的治安环境已得到大大改善,罪案大幅减少,达到治安基本良好,居民生活安宁。一名曾受欺压的饮食业店主形容,那些一度横行的黑社会分子“好像绝种”了。 在经济方面,澳门从1996年至1999年连续四年的本地生产总值呈现负增长。再加上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1999年当地经济更跌入历史上罕见的谷底,各行各业一蹶不振。 但回归一年后,澳门的整体经济就开始复苏。2000年,澳门的本地生产总值有百分之四的增长。在2006年,澳门人均GDP更首次超越香港,2008年仅少于日本30多美元,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随着经济飞跃发展,在社会福利方面,澳门许多行业的从业员也直接受惠。由于澳门特区政府有庞大的财政盈余,得以提供更多的福利给全体居民,包括医疗券、公共交通车费补贴;还有即将实施的中央储蓄制度,向每个个人账户注入1万元作开户启动基金等等。诸多政策,都让全民受惠,低收入家庭得到特别照顾。 可以说,澳门这块不足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回归十年来的最大成就,就是经济出现高速增长,使当地成为世界的焦点。 对此,许多澳门学者受访时认为,回归十年,澳门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与中国政府的倾力支持密不可分,无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抑或开放个人游政策,甚至在横琴总体规划中,都充分考虑了如何更好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这个因素。 政治体系待改进 和澳门相比,香港回归以来,滥用司法程序现象层出不穷,引起缠讼、乱讼、滥讼不断;另一边厢,行政主导开始变型,民间追求普选的诉求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成为北京头痛的事情。 外界相信,澳门在经济方面求助中央,在政治上不追求与北京对抗的澳门模式,更符合北京口味。 不过,这种追求经济发展,忽略政治改革和监督的澳门模式的背后,也开始引发种种社会矛盾。2006年底,即澳门回归七周年前夕,澳门五大司长之一的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涉嫌严重受贿及非法金融操作活动而被捕,令社会上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 到了2007年五一劳动节,澳门民怨终于大爆发。当天,1万2000名澳门市民上街反贪腐、反外劳,而最震慑的要算是“何厚铧下台!”的标语首次出现。最后,五一游行演变成警民对决。五一警民大冲突中的五次枪声,震破了澳门繁华似梦的城市外貌,也让何厚铧陷入上任七年半以来最大的窘境。 民怨激发民愤 澳门立法会议员欧锦新受访时批评,以行政长官为主导的澳门模式政权体系,近年给澳门带来了不少弊端。他说,回归以来,澳门治理主体由外来的高度集权的殖民政府,转变为拥有高度自治权的以行政主导为特征的特区政府,期间澳门整个政治体系缺乏监督一环,因而造成一连串贪污舞弊的事件发生,最终激起民愤,发生多次的民众上街大游行事件。 今年6月,澳门理工学院公布一项名为《澳门特区十年发展与进步》的大型民意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澳门市民对何厚铧施政十年的满意度平均给予6.68分(满分为十分),最满意他贯彻一国两制,以及“摆平”各种势力。 另一边厢,61%澳门居民认为,“贪腐行为、利益输送”是下一届特区政府应着重处理的问题之一。 面对市民诉求,第三届澳门特首崔世安在选举期间,特别对“革新行政和管治体制”一章下了不少苦功,将肃贪倡廉放在行政改革的首位,提出了不少在过去十年特区政府较少提及的改革,显然他有意在上台后,消除外界对澳门政府及他个人的一些误解,包括官商勾结、用人唯亲等。 但在距离第二届特区政府与第三届特区政府交接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际,崔世安公布第三届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和检察长时,却又令人感到意外地宣布:相对较有民望、曾批评东亚运严重超支问题的审计署署长蔡美莉,成为唯一不获续任的主要官员。 对此,崔世安在记者会上回应时只是含糊地解释:选择官员是根据能力、经验与施政团队理念一致而作。 当地分析家指出,在可见的将来,澳门的“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情况,仍然会持续一段日子。 戴庆成 (2009-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