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听证:代表多是“他舅”,“八成”并非民意

唐钧 原创 | 2009-12-17 18:4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今天,媒体登出了一个很刺激人的标题:“水价听证会八成以上代表同意涨价”。记者报道说:“参与听证会的25名代表中,22名同意每立方米水价上调0.9元的方案。有2名代表不赞成调价方案,另有1名赞成调价,但希望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和制定新的方案。”应该指出:上述“八成”或22/25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绝对多数”并不能代表民意。

  看看参加论证会的都有谁:一位是来自市水务局的副总工程师,另一位来自市城建供水协会,还有一位来自城市排水集团……这使人联想起《三枪》片尾张艺谋反复嘟嚷的那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水价上涨受益方的代表所占的比重也太大了吧。开听证会的目的是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涨价受益者的理由上面应该早已一清二楚,有什么必要再到会上来占据那么多的席位,占据那么多的发言时间。这导致听证会的公信力受到怀疑,最终受到伤害的可能是政府的威信。

  按国际惯例,听证会好像一般都在议会中举行,可能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美国参众两院的“听证会”,如媒体报道:《美国参议院下周将召开听证会确认希拉里任命》、《美国参议院就任命新任驻华大使举行听证会》、《美国众议院听证中国金融问题》、《美国众议院将就慰安妇问题举行听证会》,等等。这类听证会是在国会里举行的,是议员们将要投票作出决定前的听证,在别的国家或许叫做议会中的质询、辩论什么的。二是香港的立法会素来也有举行“听证会”的传统,称为“咨询听证”。如在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改革检讨》的绿皮书中提到:“进行公众咨询的方法包括由政府成立‘民意评估办事处’、举办公众论坛、立法会听证会、进行民意调查、以及举行制宪会议。”可见,在立法会举行听证会只是众多“公众咨询的方法”之一。综上所述,听证会本身只是听取意见,并不能作出什么决定,多数、少数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

  听证会现在成为“发扬民主”的行政手段之一。但是,在公众眼中,这个“舶来品”的形象似乎不那么顺眼。升斗小民早已得出一个公式:听证会=涨价会,或曰“听证看涨”。据说历史上唯一一次听证后没有涨的,是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扣除额)。

  再来看看水价上涨的理由,受益方的代表认为:“调整水价有利于体现水资源的价值,反映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体现社会公平。同时,调整水价有利于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概括起来,实际就是水价上涨有利节水,这个论点其实是值得怀疑的。改革开放以来,水价上调已有若干次。每次上调,对于非居民用水,据说可以起到一定的节水作用;但对于居民用水,可以说见效甚微。有人说,这是因为涨得不够狠的缘故。那么请问,“够狠”的标准是什么?这次涨价是否“够狠”?

  一般来说,除了季节变化的原因,真正的居民的用水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低收入群体可能对水费支出的增加会有所顾忌。但可以说,他们应该早已经养成了算计着用水的习惯。中高收入群体,对水费涨价的不会太敏感,他们还是会按通常的生活方式去用水(未必就是浪费水)。所以,涨价的结果很可能不会对居民用水量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涨价受益方得到的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同时,低收入群体的支出可能会增加,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在年末涨声一片的特殊环境中,决定政策恐怕还须更为谨慎。

  写这篇文章并非反对节水,而是说节约用水是否应该考虑通过其他的途径。譬如如何节约绿化(尤其是维护草坪)用水;如何节约宾馆饭店、餐饮服务的用水;如何节约洗车行业的用水(真正从节水的角度讲中水也是水)……那些地方水哗哗地流,看着才叫人心疼呢。可以让北京市民都来参与“听证”,看看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个人简介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保障。
每日关注 更多
唐钧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