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

宋圭武 原创 | 2009-12-26 12:39 | 收藏 | 投票

 

我的研究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
 
 
 
目前,和谐社会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主题词。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笔者是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在学术上的贡献也是较多的。
在2000年,笔者在《攀登》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就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法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真正的生产力的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就生产关系内涵问题,笔者也认为,和谐也应是生产关系的真正内涵。在这篇文章的形成过程中,笔者曾与当时在甘肃省委党校任教,现为甘肃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范鹏教授在一块探讨过这个问题。
在2002年,笔者在《中国贸易报》(2002年10月15日)发表文章“未来社会:一种可能的理想图景”。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是和谐社会。同时,笔者也提出社会不和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人与人,即人与社会的冲突;三是人与自身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冲突。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同时,笔者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在2004年7月,笔者在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刊物《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7期)上发表署名文章“科学的发展是和谐的发展”,笔者在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科学的发展是和谐的发展。同时,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再一次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同时,笔者这篇文章里也提出: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后来在2004年9月19日,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同时,在中央的有关文件里,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里,也体现了三个方面和谐的有关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在和谐社会理论的建设上,笔者是有贡献的。
后来,围绕中央的精神,许多学者就和谐社会问题展开了讨论和研究,也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述文章。
这里笔者需要声明的是:关于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提法,可能中外早就有之。但明确提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同时认为和谐社会应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三个方面内容的,应是笔者首次提出的。因为在此之前,笔者未发现有人系统提出过。
笔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发现,也有些学者(在作者的文章发表之后)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人和谐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问题。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所以,笔者就无法考证这些问题,因为各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另外,笔者现在甘肃工作,而甘肃是我国经济和思想的偏远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有些好的想法未必就能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另一方面,或者是有些学者也看到了,但变相处理的也有,但这些问题只能是一个永远说不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历史去往清楚里说,自己就不说了。
在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概念后,笔者又发表了一些列文章就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具体是:在《调研世界》(2004.8)发表署名文章“以“和谐”统领发展”;在《省情咨文》(2004.12)发表署名文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中国城市化》(2005.7)发表署名文章“和谐社会的三个基本立足点”;在《甘肃党校报》(2006.3.10)发表署名文章“和谐社会的中心”;在《社科论坛》(2006年2期)发表署名文章“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另外,除了对和谐社会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之外,笔者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新提法,下面列一个大概,详细内容可参阅本人文章。
一、改进和完善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在创新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将有新的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创新改变了劳动的质和量,这里不仅是指改变了具体劳动的存在形式,而且也使抽象劳动具有了不同的涵义。从而在逻辑上解决了劳动价值论所蕴涵的一些现实和理论的矛盾。同时也在逻辑上也解决了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然构成了绝对地租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其它。
二、提出并阐述了“道德农业”的范畴。“道德农业”的概念是本人首次提出的,它是对农业形态和范畴的创新和补充。
三、拓展了“租”的概念。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指出政治市场的主体,如政治家等,也是“经济人”,也是寻租者,笔者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知识领域,认为知识人也是“经济人”,也是寻租者,并首次提出了“知识租”的概念。
四、提出并论述了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关系的本质应是人与人的和谐,而非其它。这是对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定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五、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多层面交错互动与对立统一的关系。
六、对小农经济的演进阶段进行了明确划分,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七、对消费函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本人认为,一切直接能增加效用的行为都可属消费范畴。新的消费函数应体现如下特点:一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一生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况。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另外,本人对“库兹涅茨反论”也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根源就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短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短期消费函数将反映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递减的;但长期消费函数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不明显,所以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稳定的。
八、论述分析了“帕累托最优”命题,笔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或至少是一个无意义陈述。
九、提出“条”执行、“块”监督的中国乡镇体制改革模式。
十、对中国公社制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构建自治公社的设想。
十一、提出习俗改造是中国现代化的切入点。
十二、对“经济人”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不管一个人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他或是利己,“经济人”的本质始终是利己。
十三、从经济学角度对国家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并论述了国家的本质是合作的命题。
十四、提出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上应注重四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价值维、领域维。
十五、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软建设。
十六、对贫困人格进行了深层和系统分析。
十七、系统研究了中国农民的合作问题,对中国农民的合作建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十八、认为解决人才问题,关键不在培养。曾多次在有关文章呼吁人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十九、提出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均衡。
二十、对农民概念首次从多维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二十一、对中国的机会主义、权威主义、平均主义、面子主义、血缘主义等现象及其根源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
二十二、对农户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十三、对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认为中国农民负担重的实质是政治对经济的过度侵蚀。
二十四、对信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二十五、对今后三十年中国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参考框架。
二十六、与主流看法不同,本人认为小岗村案例恰是中国落后性的具体表现。
二十七、探讨了转型和开放条件下政府应具有的主要职能。
二十八、针对有人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观点,笔者提出民主仅仅是个东西。
二十九、对中国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中国问题实质是体制问题。
三十、对慈善、嫉妒、宗教、孝、婚姻、从众、春节、忙、买贵、请客、不感恩、虚伪、权力、会议、形式主义、幸福、人生、神话、明星、告密、懒、红颜薄命、仇富等众多社会现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高了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力。
三十一、提出农民问题具有阶段性特征,实质是核心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问题,而不仅仅是土地问题。
三十二、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在《光明日报》、《农业经济问题》、《战略与管理》、《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gssgw007@sina.com
 
个人简介
宋圭武,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先后…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圭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