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城市产业升级严重滞后

董登新 原创 | 2009-12-08 09:26 | 收藏 | 投票

 

中国特大城市产业升级严重滞后

——上海距离“两个中心”还有很大差距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本文写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际)

  笔者按:在“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快速扩张支撑下的GDP高增长,已经走入“死胡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两高一资”行业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相互交织,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节能、降耗、减排、环保以及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声音和国际社会的共识。那么,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排头兵,以上海为代表的特大城市进展又如何呢?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并提出了未来十年上海必须完成的五大任务: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推进企业改革和改组,特别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2007年底统计数据)

   特 大 

  城 市

   年底人口   

GDP

GDP产业结构(%)

万人

 亿 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上海

1379

12189

0.8

46.6

52.6

 北京

1213

9353

1.1

26.8

72.1

 天津

959

5050

2.2

57.3

40.5

 武汉

828

3142

4.1

45.8

50.1

 成都

1112

3324

7.1

45.2

47.7

 石家庄

955

2361

11.7

49.3

39.0

 哈尔滨

987

2437

14.3

37.0

48.7

 重庆

3235

4123

11.7

45.9

42.4

注:表中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在中国,城市区划人口在8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共有8个。其中,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另有武汉、成都、石家庄和哈尔滨四个省会城市。

  从人口规模来看,这八个城市无疑都属世界级“特大型”城市。但从人均GDP来看,这些特大城市的经济却是“大而不强”,它们的人均GDP都不足一万美元,除上海、北京两市正在靠近一万美元关口外,天津市刚迈过5000美元大关,其余城市人均GDP都不足5000美元。相比之下,纽约市的人均GDP约为七、八万美元。

  尤其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特大城市仍停留在“工业城”或“制造城”的地步,唯独首都北京是例外的。应该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化大都市是基本上相当的,因为它已将工业的重要性(占GDP的比重)降低至20%多一点,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北京市的GDP中,却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大都市产业结构。

  相反,提出要在十年内建成“两个国际中心”的上海,至今却依然是一座标准的“工业城”。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上海的GDP中仍占据高达46.6%的比重,而第三产业仅占50%略多一点。也就是说,现代大上海基本上还是一座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而作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标志——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上海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差距。

因此,可以想见,上海若要在十年之内建成“两个国际中心”,必须将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从现在的46.6%降至26%左右,同时将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则要从目前的52.6%提高至72%左右。换句话说,在十年之内,要将上海工业的重要性降低20个百分点,而将服务业的重要性提高20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艰苦的任务。

  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日益威胁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今天,以上海为代表的上述特大城市,应该充当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并率先走向节能、减排、降耗、环保、内涵式、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高科技研发、金融保险、国际物流、信息资讯、计算机服务、软件开发、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房地产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并将“两高一资”的“工业制造”(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纸、纺织、汽车等)迁出这些特大城市,做大服务业GDP、压缩工业GDP,用实际行动促进特大都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

  最后结论:中国特大城市应该率先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为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下一个十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巨大贡献。

  最后提示:“两高一资”行业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罪魁祸首。其中,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尘土(如建筑工地)、炊烟(如烧烤)、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等。大气污染的主要过程是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的。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大气污染将日益侵蚀着人类的五脏六肺与人体健康!我们要保GDP,更要保命、保健康!

—————————————————————————————————————————— 

  以下内容为资料转摘

  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的巨大危害:

  大气污染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包括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并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压抑,成长不良,抗病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增加。

  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当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

  煤烟——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煤烟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如金属颗粒),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

  硫酸烟雾——对皮肤、眼结膜、鼻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严重患者如并发胃穿孔、声带水肿、狭窄、心力衰竭或胃脏刺激症状均有生命危险。

  铅——略超大气污染允许深度以上时,可引起红血球碍害等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

  二氧化硫——浓度为1-5ppm时可闻到嗅味,5ppm长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病。重者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氧化氮——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重者可臻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一氧化碳——对血液中的血色素亲和能力比氧大210倍,能引起严重缺氧症状即煤气中毒。约100ppm时就可使人感到头痛和疲劳。

  臭氧——其影响较复杂,轻病表现肺活量少,重病为支气管炎等。

  硫化氢——浓度为100ppm吸入2-15分钟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伤害而死亡。

  氰化物——轻度中毒有粘膜刺激症状,重者可使意识逐渐昏,虽直性痉挛,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氰化物中毒后遗症为头痛,失语症、癫痫发作等。氰化物蒸汽可引起急性结膜充血、气喘等。

  氟化物——可由呼吸道、胃肠道或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使骨骼、造血、神经系统、牙齿以及皮肤粘膜等受到侵害。重者或因呼吸麻痹、虚脱等而死亡。

  氯——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发生中毒作用。当空气中氯的浓度达0.04~0.06毫克/升时,30~60分钟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毫克/升时,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