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不应成为中小企业倒闭的“替罪羊”

吕建军 原创 | 2009-02-24 15:02 | 收藏 | 投票

金融危机不应成为中小企业倒闭的“替罪羊”
浙江企业文化网(www.zjccn.com)编辑部文章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接踵而来的是很多经济评论家,他们把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这场金融危机,甚至有不少企业也认为是金融危机击垮了他们的“脊梁骨”。在这里,金融危机似乎成了中小企业倒闭的“替罪羊”。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金融危机无非是这些中小企业倒闭的“导火线”。假设中小企业自身没有“病灶”,金融危机是不会暴发。这正如导火线和炸药包那样,如果不把导火线和炸药包连在一起,会爆炸吗?而问题是有些中小企业恰恰是那个炸药包,炸药包一遇到点燃了的“导火线”,必爆无疑!这样,中小企业就倒闭了。
    掀开金融危机笼罩下蒙在中国中小企业头上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倒闭的真相: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自身建设不善。概括来说,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不同步。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本无不妥之处。可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企业并没有把管理水平跟上去,再加上有些企业在没有切实做好原先主打产业的基础上盲目多元化经营,企业规模就出现问题。为继续推进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他们又往往通过融资来搞发展,搞得自身债台高筑,超负荷运行。这种情况一旦遭遇信贷紧缩,资金链便随即断裂,企业就不可避免地滑向灭亡边缘。力量薄弱、战线太长、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相脱节是造成中小企业倒闭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企业在经营的指导思想上走偏:他们打着“做大做强”的旗帜,以规模为效益,急进、冒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不倒闭才怪呢!因此,用做强做大的思想来代替做大做强的做法是当前中小企业在转型期务必要做的事。换言之,只有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做强企业,扩大规模才能有效。强和大的逻辑是先有强后有大。
    二、企业规模和战略规划不同步。有很多中小企业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并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战略规划。他们抱着走一步算一步、东打一耙西捞一瓢和投机取巧的心态,把国家的扶持当作自己的“福气”,在没有远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指引下,却又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其结果只能是匆匆走了一段路后,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这样的企业有什么理由不倒闭?
    三、企业规模和企业文化不同步。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看好企业文化;也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很看好企业规模,用生产促规模并把规模当效益是上述中小企业的拿手好戏或者看家本领。所以,这样的企业,即使规模扩大了,仍然不堪一击!犹如“人虽高大,却无力气,绣花枕头稻草芯”似的,中看不中用,活生生一个虚胖,何来应对市场风险的“抗体”?——更谈不上具备凝聚力、战斗力和掌控全局的领导力!如果中小企业能以特色文化推动发展规模,即用企业文化去统领发展层面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项举措,企业规模和企业文化必将是一对引人注目的“并蒂莲”。
    四、企业没有高附价值的自主品牌,这样的路不会走多远。导致中国多数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高附价值的自主品牌和过去五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出口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此久而久之,中小企业对出口经济这块“蛋糕”逐渐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企业“没有高附价值的自主品牌”这一本质特点容易使前述的依赖性难以持续。在自身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突然到来,中国很多中小企业象“断了奶的婴儿”,面临生死决择,“内功”不足的企业只有率先被市场淘汰出局。 
    五、严峻的客观现实毫不犹豫地把丧失“免疫力”的中国中小企业推向“断头台”。《劳动合同法》出台、信贷紧缩、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生产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大幅调低出口退税等因素构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在严峻的现实因素作用下,全球性金融危机必然把那些不堪一击或者丧失“免疫力”的中小企业推上“断头台”。自己无力支撑,何必去找“替罪羊”!

个人简介
笔名承迅,品牌与产业经济独立学者,浙江省经济与管理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策划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代表作《品牌立市,嵊州只需迈过一道坎》,有策划领域文章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知网、重庆大学图…
每日关注 更多
吕建军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