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地处陇中腹地、黄河上游中段,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海拔1275—3321米,年降水量180—450毫米,蒸发量1710—2360毫米,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7万亩,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万人,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共68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开采“白银”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得名。白银曾于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市。
一、白银是新兴的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奠定了白银工业的基础。
1、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和化学工业基地。国家“一五”的156个重点项目有两个在白银,就是白银公司和银光公司。目前,白银公司和华鹭铝业公司已形成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年生产加工能力40多万吨;以靖煤公司为主的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达到1056.6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26.8%;形成了水电、火电、风电同步综合开发的格局,已建成和在建的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稀土分离加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聚碳酸酯研究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I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TNT产量占全国的60%。
2、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了工业素质。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措施,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企业19户,争取补助资金50.5亿元、核销银行债务50.7亿元,完成了破产企业重组工作。白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和靖远煤业集团公司正式组建,靖煤集团重组长风特电,中铝集团控股红鹭铝业,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市、县区属企业改制面达到73.8%。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省级创新试点企业达到6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户,有12户企业进入全省工业百强,有13个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
3、多元支柱产业推进了工业发展。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统一于多元支柱产业之中,提出培育和发展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46.8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35%;实现增加值87.2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1%。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1.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8.72%。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1.1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12%。
二、白银是黄河上游百万亩高扬程灌溉农业区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段的52%,为白银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明清时期,沿岸人民造水车、修水渠,发展灌溉农业。建国以后,在国家和省上大力支持下,兴黄河之利,济旱区之贫,陆续建成了景电、靖会、兴电等15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加上自流和井泉灌溉,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3.8万亩。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6%,其中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口55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40%。灌溉农业区和干旱山区反差较大,占总耕地30%的水浇地,承担了全市80%的农业产出;干旱山区生态脆弱,至今仍有10%的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
1、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不断强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增加对农村经济的财力支持。市财政先后设立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梯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奶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全面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农机具、农资、油价、生猪、奶牛等补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机免费管理。2007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26.7亿元,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50万吨以上。
2、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全市瓜菜种植面积接7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反季节瓜菜8.4万亩。养殖小区达到186个,猪羊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40万、355万、850万头(只),奶牛饲养量达到7000多头。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15.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9.2%,农民从两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2%。全市龙头企业达到190户,其中省市重点龙头企业84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达到167个。
3、扶贫攻坚的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了靖远曹若和会宁新庄塬、大沟三项重点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7.3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重视扶贫先扶智,为贫困地区农民免费提供培训,在全省率先全覆盖培训农村“两后生”,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去年,培训劳动力3.6万人,完成劳务输转36.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0.58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8.4%;落实扶贫专项和救灾救济资金9551万元,组织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为干旱贫困地区捐款1200多万元。
4、新农村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全市确定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县区1个、村6个;市级试点乡镇2个、村28个。投放新农村建设资金2亿多元,涌现出了靖远张滩、会宁红堡子、景泰十支、平川贾庄和白银区武川、强湾移民新村等一批典型示范村。
三、白银是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地方
白银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红军长征的足迹遍及白银全境。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白银境内遍布红军长征的足迹,平川打拉池是红军高级将领会聚的地方,景泰赵家水是红西路军成立驻地,靖远虎豹口是红四方面军的渡河遗址。如今,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红色圣地”的美誉名扬四方。白银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并已连续6年获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人文景观与自然奇观交相辉映。白银的人文景观以会师旧址为主体,还有会宁牛门洞新石器新陶遗址、大地梁彩陶,靖远吴家川岩画,景泰永泰龟城,平川汉墓群,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五佛沿寺石窟以及索桥古道、长城驿站、明代长城等遍布境内的文化遗迹。白银的自然奇观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代表。黄河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奇特,气象万千,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华自然奇观”,既有塞外风光的粗犷雄浑,又有黄河两岸的钟灵毓秀。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奇观,汇聚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工业文化,它们水乳交融、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3、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委、市政府把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坚持以黄河石林和红色圣地两大品牌为龙头,依托黄河沿岸水陆两线交通的开发建设,从时间和空间上浓缩黄河文化,发展以黄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旅游业。在产业布局上,围绕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和会宁红军会师遗址,打造黄河石林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产业建设上,重点建设黄河258公里风情线,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业发展体系;在文物资源保护开发上,积极开展沿黄文物的保护维修及基础设施建设,抢救保护文物资源;在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上,重点抢救和保护靖远县的“古琴演奏”,景泰县的民俗表演“打铁花、火链球、神社火、滚灯”,会宁县的“民间传统曲艺、社火小曲、民间剪纸艺术、民间传统礼仪”等民间文化遗产;在旅游服务业发展上,在石林、四龙、会宁等主要景区建设生态环保旅游宾馆,开发地方风味食品、农家风味和民族风味食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四、白银是西部科技新城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坚持产学研、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等“四个结合”,着力打造“科技白银”、“数字白银”和“西部科技新城”,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1、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白银已被科技部纳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全市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4个,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机构410多个,科技服务中介机构218个,先后与国内外18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达到218项。
2、创办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园。产业园一期开发的2平方公里已全部入驻企业,二期开发的3.3平方公里已具备了入驻条件并入驻部分企业,三期开发的6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园区开发总面积将达到16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55户,其中碳酸锂深加工、在恩生物制药等6个项目为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最近,借助转型机遇,正在申报争取把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3、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呈现出诸多亮点,靖煤公司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获国家专利7项,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首、2004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银光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T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PC研究开发项目完成小试,填补了国内空白。长通集团研制开发的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被评为2004年甘肃十大科技新闻之首。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新型栽培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建立了1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1个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产品证书,反季节蔬菜瓜果种植、工程化植树、节水灌溉、规模化养殖等技术得到开发和普遍应用。
4、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路更加清晰。建设创新型城市,重点是突出一条主线,就是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走好三条路子,就是产学研联合之路,产业链延伸拓展之路,信息化带动之路;着力打造“三个品牌”,就是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搞好三项建设,就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环境建设。
五、白银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白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铜资源开发而建设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已探明铜资源日趋衰减,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白银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困境。面对“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既依靠自力更生推动转型,又努力争取国家支持。
1、积极争取将白银列为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今年3月17日,国家正式将白银列为全国12个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在争取国家转型城市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了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主动作为,争取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2005年3月,市上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6000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多,作为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改造的启动资金,带动了国家、省上和企业的投资,从而拉开了争取国家资金和多方支持的序幕。同年5月,全国人大盛华仁副委员长来白银视察工作时,市上做了实事求是的汇报,他对白银公司的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在白银召开之后,省政府、全国政协环资委、中国矿联、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将白银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及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请示》,得到了曾培炎副总理的批示,引起了国家发改委高度的重视。第二步,主动推介,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有关方面的支持。2005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白银市经济转型产学研项目对接会”和“白银厂外围找矿院士论坛”,使国家部委领导和有关专家对白银的转型思路有了深入了解,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全国“两会”后,甘肃代表提出的“对白银市污染综合治理” 和“将白银市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两项建议整合后被列为全国人大委员长督办的12项重点提案之一。年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答复建议办理情况时,明确提出要将白银市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给予项目重点支持。市上多次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家部委汇报转型工作、争取支持,诚恳邀请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带领有关司局处室负责人和国务院西开办有关司长来白银调研,为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步,主动汇报,得到了省上领导全过程的指导和支持。2005年12月,时任省长的陆浩同志带领白银市党政主要领导,向国家发改委领导汇报了白银市的转型工作。2006年3月,在徐省长的带领下,白银市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及相关司局领导专题汇报了转型重点项目。2007年3月,陆书记和徐省长向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专题汇报了白银的经济转型问题。2007年12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将白银市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的请示》,这是全国省级政府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向国务院上报的第一个文件,徐省长还专门就此事致信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请求将白银市列为国家转型城市。进入国家转型城市,是几届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级新闻媒体关注呼吁的结果,也是国家有关部委、省上领导和有关部门关怀支持的结果,确实来之不易。
2、转型的思路和阶段性目标。市委召开了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暨转型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中共白银市委《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市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的实施意见》,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做好经济转型工作的意见》,并对转型工作作出决议,对转型工作全面进行安排部署。一是确定了转型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强化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加快转型为主题,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培育“八大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七件事”,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二是明确了转型的时间和步骤。转型按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近期到2008年底,中期为2009—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把中期作为攻坚阶段,重点做好这一时期的工作。三是提出了“631324”的阶段性转型目标。就是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3、转型的工作重点。坚持把转型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来抓,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经济转型的重点是:培育 “八大支柱产业”,建立“五大产业基地”。社会转型的重点是: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和住房等“民生七件事”。生态转型的重点是:扩大“四大民心工程”的覆盖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文化转型的重点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六、白银是一片开放开发的热土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目前,白银已初步具备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是:
1、经济实力的新提升。2007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有的再创历史新高。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3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3.53%,财政支出超过30亿元,增长39.6%,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通过不懈努力, “八大支柱产业”迈出坚实步伐,“四大民心工程”加快实施,重点污染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十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
2、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坚持争取国家投入和招商引资相结合,成功运作了一批重点项目。去年以来,共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879个,在建项目投资规模为238亿元,完成投资82亿元。实施了一批国债项目和省级重大建设项目,落实了8个经济转型项目。海南龙湾港、中集华骏、摩根中控、北方三泰、保定华翼、西藏矿业、南京雨润、浙江卡森、盼盼食品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白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3、基础设施的新起点。白兰和刘白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国道、省道、铁路四通八达,黄河航运正式开通,连接中川机场的50公里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立体交通网络使白银的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农村“六小工程”加快实施,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持续进行,农业生产条件逐步优化,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施了一批林业重点工程,城乡绿化取得新的成效,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4、城市建设的新面貌。围绕建设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目标,以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和西区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扩张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8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城市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供电、供水、供暖、通讯系统不断健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数字白银”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城管”和“数字民政”系统,城市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经济不断放大,中心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三县县城改造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制镇达到20个。积极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城镇化率由“九五”末的26.33%提高到34.41%。
5、产业基础的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推进八大支柱产业的工作模式初步建立,核心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逐步清晰,已成为加快转型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农业战略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总体上,已形成一产强化、二产提升、三产加速的发展态势。
6、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开发战略,主动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突出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分产业进行小分队招商,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举办了项目推介会,积极组团参加了“广交会”、“科博会”和“兰洽会”,成功举办了“全国乡企贸洽会”,去年以来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84个,开工203项,签约资金136.43亿元,完成投资32.46亿元。
7、优质服务的新形象。市政府设立了政务大厅、非公经济办、企业权益保障监察室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推行政府机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签约项目一律实行“一站配送式服务”,方便客商办理有关手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行政效能建设,积极营造亲商、富商、爱商的社会环境,对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严肃查处,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8、全民创业的新局面。积极营造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社会其他各类组织开展创业活动,努力保护不同创业主体的切身利益,激活各类创业主体,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全市上下形成了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主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两个大局,继续抓好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扩大“四大民心工程”覆盖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33亿元,同比增长11.6%。1-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61亿元,增长31.94%;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7亿元,同比增长43.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0元,同比增长12.25%。
立足新的起点,白银将紧紧抓住进入国家转型城市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咬住转型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崭新的姿态和全新的面貌加快发展。展望未来,经过175万人民坚忍不拔的努力,白银不久将会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白银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