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与“价值思维”

胡泳 原创 | 2009-03-12 10:0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中国价值”与“价值思维”

  ——有关中国竞争力的思考

  中国价值显然是中国价格的衍生品。就是说在世界经济中先有中国价格,然后现在才会有人提出中国价值。中国崛起是跟中国价格有莫大的关系,因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密集的工业化的进程,在世界上中国被看做是制造业大国,一个广泛的说法,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种密集型的工业化,这种加工业的崛起,是中国人极大地利用了成本的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造成了这样一个崛起过程。在全球很多产品的类别中,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是世界第一,其实是把很多产品的价格拉了下来,所以就导致了在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中国价格”这样一个专有的说法。在2007年的时候,对中国制造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论,核心是当时出了一些事情,因此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怀疑。当时有很多的报道因此而谈论中国制造如何升级。就是怎么样依靠技术的提升、管理的创新、产品的升级,来提升中国制造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因此有了一个中国价值的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按照中国价格的老路走下去,会遇到很大的瓶颈,所以我想这是中国价值这个词产生的一个背景吧。
  

  中国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中国价格,可以说中国价值所追求的一切就是中国价格所缺失的一切。我们通常会用一些对立的词来形容这个东西。比如说很多人都在说中国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大国和强国的对比也是在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和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其实是有很多内在的缺陷。
  

  那么第一个缺陷,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是不断扩大的,导致说我们似乎占了很多世界第一的份额,但出口你如果是详细地来考察的话,会发现还是高度集中在低端的产品上。举彩电的例子来说,前几年中国的彩电出口占世界非常大的份额,中国彩电厂商也进入了世界前几名的序列里面,但实际上当彩电的技术发生改变和进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这些企业又被集体地甩在后面,因为核心技术仍然是别人的,高端的型号仍然由外国厂商来生产。所以说这就是中国价格一个比较大的缺失,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过高。再进一步看的话你会发现一些生产的核心的东西,即使是中国制造的产品,里面也会包含大量的“非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例如计算机这种产品,组装是在中国完成的,但是里面的零部件其实跟你没有关系,处理器是英特尔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都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软件像微软的操作系统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细分,就看到了大量的国外的零部件,这是另外一个东西。第三,由于中国这些年来对外开放,有大量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有很多中国的对外出口其实是外国公司的附属企业创造的,跟中国企业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必须要给这些公司支付很多的专利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成品的价值当中,中国所赚取的最多也就是10%左右的加工费。我们号称中国制造,实际上你把中国制造分解开来的话,你会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标明中国制造的增值品是真正的中国制造,也就是说你的这个利润是非常薄的,所以像张瑞敏这样的业界领袖都说家电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这样就导致我们会有非常强烈的中国价值的呼声。
  

  中国价值,从政府或者企业界来讲,不是说我们从前只想赚点小钱,依靠量和劳动力的优势取胜,其实当年也是想到过这个问题的。比如说有个很著名的政策叫“以市场换技术 ”。这个体现得最多的就是汽车业了,就是说我们通过向国外的市场开放,慢慢把国外的技术拿进来,先做本土化生产,然后慢慢一点一点地把整车技术拿到,但实际上最后证明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很好,但是完全没有实现,因为今天看到的事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基本丢失了,但技术也还是没有拿来。所以可见从前也有过对中国价值的追求,但是证明了途径是失败的。那么也就说明了其实我们离真正的世界工厂的距离是很大的,根本不像一些统计数据或者说一些报纸上的说法,好像说中国现在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因为从产值的比重、产品的附加值、技术能力等等来看的话,你的致命弱点就是你的工业品的产量大,但是产品品种是基于很低端的这种产品之上,档次偏低,所以就导致说,为什么在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当中,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呼吁中国要多出跨国企业,但是仍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必然结果,因为整体水平这么低,怎么可能出现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领先水平的制造企业呢,这是不现实的。
  

  所有关于中国价值的内涵的提出,都是对应于以前的缺失而提出来的。换句话讲,所有这些前面的缺失,其实就是今天主张中国价值的这些人士,他们希望我们弥补甚至是说能够完全消除这种内在的缺憾。
  

  我们说中国价值不是为了提一个口号,以前我们依靠中国价格横扫世界,但是在今天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依靠中国价格依然横扫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事实上,从国家宏观层面到企业的微观层面,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国家来讲的话,在“以市场换技术”这个策略不成功的时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其他的策略来做这件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能不能够继续坚持过去的一种发展观,就是说过去你的发展观是数量优先的,质量只要求合格。但是今天只追求这些是不是已经足够了?因为中国制造2007年遇到的危机不仅仅是产品层面上的质量和安全的危机,它其实是含着一种对于整个中国制造是不是能够处在世界前列的这样一种深层次的追问。因为这个危机表面上来讲是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危机,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正在试图或者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群的一个危机,甚至可以理解为中国跟世界交往的一个危机,那么这个背后隐含的东西非常多,而解决起来的话,不能简单地说是不是把某些产品的质量按照某种标准提高了就可以了。
  

  中国既然要崛起,那就要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就是说你输出产品,但是也要输出产品之上的某种意义,品牌的意义,或者说消费者的意义。
  

  最后我要讲的价值思维,就是说危机不能局限在一个产品的微小的层面上,要想到怎么样给中国制造升级,或者说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化解中国制造的危机,其实核心都是重建价值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从当前政府、企业的表现和表达来看,必须足够地重视价值的议题,一定要把它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考量。这个我觉得就叫做价值思维,就是要超越产品、超越一些被“物化”了的东西,从利益到意义的转变。意义与价值是有巨大的关系的。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