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日志

白贵才 原创 | 2009-04-26 20:33 | 收藏 | 投票

  1.关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p3

  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事物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所概括的两个范畴,不存在发展阶段的区别。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自我运行方式。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是产品作为商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既不同于自然经济又不同于产品经济的一般特点,就在于产品既不是作为直接的使用价值来生产,也不是作为直接的社会产品来生产,而是作为交换价值来生产。产品是通过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买卖活动转化为商品。市场作为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来进行,商品经济就表现为市场经济。因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经济是商品的自我运行方式。

  二,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称谓。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从人们的经济联系要通过商品买卖活动来实现的角度所界定的经济形式。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商品生产“也就是通过市场而彼此联系起来的单独的生产者的生产”。商品经济所相对的是人们的经济联系不需要通过产品的买卖这种交换活动来实现的角度所界定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市场经济则相对的是人们的经济联系不需要通过市场而只要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来实现的计划经济。

  三,两者不能割裂。这如同商品经济不能与市场调节割裂一样,从来不存在只有商品经济而没有市场经济的情况,也从来不存在只有市场经济而没有商品的情况。但有的观点把市场经济拔高到商品经济形式之外的新阶段或更高阶段,那就否定了市场经济在当代的普遍性。因为,既然商品经济只有在发展到发达之后的新阶段或更高阶段才出现市场经济,那么商品经济尚未发达的国家(含现阶段中国)就不会出现市场经济。这自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经济实际。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观点,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进一步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和西方经济学界一样,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联系在一起。这种认识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某个社会的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和某个社会的经济存不存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如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经济,说它们存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并不能说明它们就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在这几个社会形态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把握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同一性,就能更好地说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2.市场经济的本质p4

  从本质层次来看,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经济制度,而是一种经济形式。它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是作为自然经济形式的对立面出现的。

  3.经济制度p5:即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总和,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4.经济形式p5:又称生产方式,是指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运行状态,或者说是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分类:1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或从其产品满足的需求主体不同,经济形式可区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2从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或方式,经济形式可区分为传统经济、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3从投资的主体不同,经济形式可区分为国有经济、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5.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的典型特征p10:1是以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自动化为特征的生产力作为基础的经济;2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3是一种国际化经济;4是一种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5是一种高度文明和民主的市场经济。

  6.市场运行机制的特点p13:1联系性。2客观性。3自发性。4动态性。

  7.市场机制的功能p14

  市场机制的功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各种要素间互相制约、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主要包括:

  (一)经济运行自组织、自协调功能。(二)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信息高效传导、资源流动配置和自动平衡供求等三个方面。(三)经济利益分配功能。具体表现为价值分配功能、激励功能、优化选择功能等三个方面。8.市场规则的特点p17:1科学性:2系统性:3强制性:4公平性:5开放性:

  9.价值规律的特点p24:1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2具有平均数的特点。

  10.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的三大原因p54第一,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否定了个人利益差异,实行高度集中的决策,以及以行政手段传递决策信息,往往由于决策部门收集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第二,在计划经济下,以指令性计划传递决策信息,无法解决利用资源上的激励与约束问题。第三,个人需求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决策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消费上,都无法满足丰富的社会需求,结果必然导致生产与消费脱节,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1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p56从根本上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少数理论家和政治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我国依然存在着商品经济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除了必须具备商品经济的两个基本前提,即社会分工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产者之间在产权和经营活动上的独立性之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两个重要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整个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这些条件都内在地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之中,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生。

  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一种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由于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劳动交换关系,存在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由于国有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在经济利益和经营活动上的独立性,因此整个社会的产品交换必然要求采用商品交换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这种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小商品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作为自然经济形态的补充的经济形式,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分工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换更加频繁,相互依赖关系更加密切,自给自足的狭隘封闭的生产方式被长度摒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都建立在商品倾向关系的基础上,价值规律支配下的市场机制必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经济体制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并且从社会资源配置过程看,在资源稀缺和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必然要求资源的有偿使用,要求资源能够按照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来加以分配和调节,要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这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根本原因。

  12.[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59(一)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人,即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购买者。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产权、独立的物质利益和独立的决策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决策并承担自己决策的后果。(二)市场过程的趋利性。追求尽可能多的价值增值,获得最大化利润,这是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过程的所有活动活动围绕这一目的的。(三)市场关系的平等性。表现在:一是参加市场活动的任何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市场交易活动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市场交换活动遵循自愿交换原则;四是市场主体具有平等的宏观经济环境,具有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发展机会。(四)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市场是它生存发展的条件。(五)市场行为的规范性。经济运行必须有科学而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国际的标准和惯例。(六)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市场经济迫使每一个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潜能。(七)市场结果的分化性。市场竞争严酷无情,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必然。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p63:(一)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主要区别是:1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独立的法人。2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已不是指令性计划。3政府是市场的协调者。政府调控的对象不是企业,而是市场,主要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通过对市场机制的调节,间接地影响企业。

  13+(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利于限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注: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合理、更有效。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64: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二)建立全国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四)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分配制度。(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六)建立国际化、开放化的运行机制。

  15.中国渐进式过渡的主要内容p77:(1)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上,并非一味强调私有化,而是要建立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2)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首先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然后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4)在价格改革上循序渐进,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消费者承受能力,从以调为主到调放结合,最后再到全面放开,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5)当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时,适时推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6)对外开放也是渐进式推进的,它表现在多方面:a在区域开放次序上,首先选择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而后又把闽南厦溪泉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确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办了海南经济特区。1993年以后,我国又扩大了沿江、沿海和内陆城市的开放。通过渐进式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b在产业开放次序上,优先开放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加工领域,允许外商投资于宾馆、服务设施等少数第三产业领域。后又放宽了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航空、律师、会计等服务领域,过去限制投资的土地开发、房地产、信息等第三产业已逐步放开和扩大外商投资。逐步形成了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各产业全面对外开放态势。c在市场的保护上,从开放初期的实行高关税和非关税手段,到分阶段大幅降低关税总水平,减少非关税保护手段,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实行外贸经营权注册登记试点等。

  16.渐进式过渡道路存在的问题p82:1改革的渐进性使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这导致了双重体制存在的长期化,价格双轨制、利率双轨制、收双轨制和经济运行规则的双轨制的普遍化。2渐进式改革使原有的政府机构既是改革的组织者,又是改革的对象,这种双重身份对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许多不得影响。一方面,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对简政放权引入市场的各种改革或加以抵制,或加以扭曲变形,使庞大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打破,政企分离机构调整步履艰难,严重的官僚主义难以克服,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受阻。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权力货币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严重,同时政府的能力和效率也受到削弱,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迟缓,这最终又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和稳定。3渐进式改革从易到难,从外围到核心,从而使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经济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4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17.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是什么?p89:一,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比较落实后的状况。二,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够高及其多层次、不平衡发展,在相当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8.[为什么坚持][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96: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量的优势体现在公有资本在全社会经营性资本中有优势比重;质的优势体现在公有资本的运营与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相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9>.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p97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决定的。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20.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论述]p10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如何认识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我们在理论上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进而在实践中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做了新的界定,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又江泽民同志又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由原来定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成分,到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对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它对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各公有制经济一道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社会主义分配结构及其依据p107:在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一分配结构,其客观依据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要按照市场原则来对个人收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了商品性质,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取得收入最大化为前提的。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就是必然的了。(3)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是由劳动者的劳动这个主体性要素,各种生产资料、资本等客观性要素,以及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中介性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确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可以调动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投入与收入相一致,贡献与报酬相统一的公平原则。

  22.为什么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客观必然性]?p109: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了社会成员只能以劳动为尺度平等地获得消费资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按需分配。三,现阶段的劳动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23.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p110: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的,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的原则只在企业内部适用。二,劳动者按劳动分配所得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个人提供的劳动量,而且取决于企业联合劳动所实现的价值量。三,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的形式来实现。价格的变动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四,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实践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矛盾。

  24.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依据是什么?

  [十七大报告原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p123:(1)效率优先的依据。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效率优先的原则。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是主要特征,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效率原则以发展生产力为内涵,必须是优先的原则。二,当前贯彻按劳分配需要效率优先。再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效率优先。不讲效率优先就没有竞争。只有效率优先,增强了国力,兼顾公平才有物质基础。

  (2)兼顾公平的依据。兼顾公平,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贯彻效率优先原则,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必然会拉开差距。但如果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会危及社会安定,破坏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所以强调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或放放弃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究效率优先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兼顾公平的根本保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承担起实现公平的职能。要使社会经济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收入差距保持在有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并能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稳定的限度内。

  25.论述[民生]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p124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收差距的拉大。

  {26.(辩析)市场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p12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但是,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会产生较大的收差距,本身并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能自动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强调等价交换。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使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总量;二是使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实现收入最大化,并使由效率最大化造成的利益形成差距,进一步激励市场主体更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因此,市场营造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氛围,其运行结果是优胜劣汰,收入差距的产生成为必然。

  第二,从分配方式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居民依据自身付出劳动和占有生产要素的多少获取相应的收入。而居民劳动能的差异居民劳动偏好的不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不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同社会劳动一致性程度不同,各部门的垄断程序存在差别政府对就业和工资的干预等原因,都会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早在20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库兹涅茨分析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时,提出在前工业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差距会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后期逐渐缩小。由此,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先拉大,再收大到小的倒U型假说。

  从我国目前看,正处于“由小到大”的时期。因此,无论从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出发,还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出发,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目前我国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是,众所周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同志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允许、鼓励先富,带动影响经济波浪式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因此,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这里,共同富裕裕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共同富裕不能要求所有的人在短期内一起富裕不平,而必须通过广大劳动者长期艰苦奋斗,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地逐步实现;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能坐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后,再去带动未富的人和地区一起富裕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A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部分人由于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它单位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B带动作用。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可以在所在地区为落后地区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比如大量吸纳这些地区的劳动者就业,这些劳动者所获得的酬金所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以及所学到的新观念,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可以在落后地区直接投资,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同落后地区的丰富资源廉价劳动力广大市场结合起来,以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邓小平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C帮助作用。选定起来的地区个人不但通过多交利税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使之走上致富之路,先富帮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确保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7.实现共同富裕是确保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p126}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庸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

  一,收入差距过大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个人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也就是说,结果的不均等会引发和加深起点的不平等。这是因为收入差距一旦扩大,获得更多金钱的那部分人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利,这些权利又会成为收入和财富进一步扩大的源泉。这就意味着,收入差距扩大后,收入和财富的多寡常常不能取决于人们的努力程度,而当人们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导致效率降低。

  二,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低收入者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当低收入者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这部分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便十分有限,这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人口的平均素质。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人力酱投资的迅速提高,但要大规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不可能的。另外,低收入群体对人力资本的匮乏,必然加深他们在下一轮竞争中的劣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必然。

  三,过的收入差距会助长寻租,滋生腐败。收入越不平均,寻租活动就越多,威胁产权的人也就越多。产权受到威胁后,投资者信心就会受挫,导致投资减少,经济增长受到负柬影响。有专家指出,在正常的分配领域中,我国的收差距并不大,但灰色收入和黑色收部分越来越大,形成了尖锐的反差,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合理分布,也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风气的恶化。

  四,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通过市场规模来影响经济增长。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难看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而富人的收入增长比穷人的增长更快,但其消费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相对穷人的来说却较小。因此,如果听任富人的收入比穷人的收入较快增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降低,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过低的消费需求表现为市场不景气,进而会使投资收益率下降,影响高收入者的投资积极性,削弱经济增长的后劲。

  五,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所谓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的满足,它不仅涉及到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生活的需要。由于货币边际效用弟减规律的存在,一个人所得到收入越多,由其在总收入中用消费的比例就越少。因此,若把相对富裕者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由穷人增加的满足程度大于富人减少的满足程度,从而使社会总福利得以增加。

  六,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经济运行环境。如果一个社会只让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的物质财富,那么绝大部分的人就会产生社会不公平的观念,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张力就会过度,这个社会就会面临动荡的风险。

  [三]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论述]共同富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分析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p124-129}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既要保持适当的收差距以鼓励竞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社会坤的文明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既要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打破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准入壁垒,不允许凭借行业垄断获得个人额外收入;2建立平等竞争和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3完善要素市场,推动行业职业专业间的收放均等化;4完善市场规则,构造竞争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取缔非法经营活动,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尽管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它本身并不能消除两极分化,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A城市与农村相比,以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为主;B东部和中西部相比,以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为主;C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相比,以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主。通过政府的调节作用,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具体地讲,政府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解决或缩小地区差距作为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对落后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的方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垡担保及加大投资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其中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解决地区差距的通行做法。队此之外,还可以对一些大型开发和建设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向落后地区投资;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使落后地区得到“血液”,更着力于增强其“造血”功能。

  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城乡差距,既要加快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消除劳动力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又要改变当前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的不平等格局,逐步缩小工资收入以外的各项福利补贴在城乡之产蚯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起点”和“过程”的公平。

  三,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实行工道挂钩;在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以求社会公平,激励劳动者通过提高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致富。这样陈能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又能避免这一差距的过分拉大。

  四,运用税收手段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对于不同群众在收入上的差别,主要通过不同水平的所得税去调节。政府通过近几年所得税制度,把高收入层的一部分个人所得征收过来,再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用于扶弱济贫,这在客观上可避免由一地少数人收入过高而形成的两用人才极分化。这是政府依据社会公平原则所进行的宏观分配,它是对微观分配的结果进行强制性调整。另外,国家对一些不是靠投入生产要素而获得的财富收入,例如财富继承和财富转让转移等,应开征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予税等来进行调节,以防止财产向少数人集中,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五,运用保障手段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对于所有劳动者,都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使职工在养老失业和医疗等方面得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基础上的切实保障。此外,还应积极开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活动,以起到救争扶贫拾遗补缺的作用。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强社会保障手段对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促进和保证社会公平分配。

  六,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节,缩小收差距。立法执法是调节个人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对种类企业和居民的经济活动要依法管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要以立法形式确定,向企业和个人征税两手要严格依法进行。各种分配政策的实施也要以法律为依据。政府要依法治理不法收入,惩治违法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在当前这样的新旧体制交替时期,要尽已健全各种经济法律,规范各种经济秩序。

  28.简述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p137:

  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市场体系是实现社会化流通的载体。流通是所有交换行为的总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市场及市场体系是商品流通的场所和载体。市场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流通。(2)市场体系是搞活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市场体系在搞活企业中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A,市场体系是企业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B,市场体系是企业展示活力的舞台;C,市场体系是引导企业行为合理化的航标。(3)市场体系是转变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条件。a,市场体系是建立宏观调控体制的基础。我国宏观调控体制的转变是要从直接控制为主转为间接控制为主,必要要求通过市场环境来影响企业行为。b,市场体系是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的场所。c,市场体系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条件。因为:国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估量和把握,要借助于充分的市场活动;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所依据的科学化决策,也有赖于市场所提供的准确及时的信息。

  29.简述市场体系的功能和作用p139:市场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是指市场体系利用自身的活动,实现某种既定经济目标的能力。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具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1)配置资源的功能。(2)推动技术进步的功能。(3)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服务的功能。(4)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的功能。(5)平衡市场供求的功能。(6)传递、反馈市场信息的功能。

  [重]30.技术市场的特点p152:技术市场从狭义上讲,是从事技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从广义看,则是技术商品的全部流通过程与整个生产、应用过程,是反映科研-生产-消费三者供需关系的总和。它有四方面的特点:(1)技术商品的交换过程较长。一般商品交易一次性交割成功,买卖双方一般不再承担责任(不包括售后服务),而在技术市场上,技术商品所有权一般不发生转移,买方只获得使用权,卖方还可作技术转让。同时,技术交易后,还需要卖方提供技术培训、维护和检验等服务,整个技术商品交换包括了应用过程。(2)技术新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程度有一个渐进过程。一般商品使用价值在成交后就可实现,但技术则在成交后,还要熟悉、掌握各种程序、操作过程,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3)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快速的无形损耗。技术商品的寿命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寿命;一种是商业寿命。自然寿命指更新技术的产生、衰退过程,是有形的损耗。商业寿命指技术从诞生到广泛应用的一段时间内,商品使用价值会被其他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发生了无形损耗。(4)技术商品的价格确定比较复杂,通常技术市场价格由交易双方自由商定。

  31.[论述]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途径{发展我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p157}

  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建立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应侧重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商品市场比较成熟,尤其是消费品市场较为发达,但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市场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应突出重点,把培育和规范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放在首要位置,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继续发展商品市场:

  A,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批发市场是商流物流信息流集散的枢纽。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渠道,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形成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建设,要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以及当生产和消费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生产资料除一部分商品通过有形市场进行交易外,主要是通过无形市场进行交易的。所以,在抓好现有市场的改造完善和提高的同时,重点是培育生产资料的无形市场,比如,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销售网络,逐步推行代理制,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等。

  B,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型商贸集团。在改造原有商业机构时,政府应积极支持建立新型商业机构,以逐步形成生产与销售批发与零售城市与农村综合与专业大型与小型工业与农产品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商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渠道畅通的流通体系,培育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发展以大型零售企业为龙头的连销说店,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零售网络。

  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必须继续发展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a要大力发展以资本市场占突出地位的资金市场。资金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金市场,具体说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完善货身市场。要逐步改革与完善信贷资金的管理体制,发展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适当放开同业拆借利率。要开拓贴现市场,有关金融机构应主要以票据贴现方式发放短期垡要积极推动短期债券市场的发展。二是要完善资本市场。要加强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中长期国债市场,通过发行长期性的政府债券,雉国家建设资金,继续停止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加强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近年和规范化管理。要规范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并稳步扩大规模。要开拓和完善我国的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外汇市场。

  b要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消除原有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的弊端。它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缓解我国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力市场发展要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通过深化劳动制度的改革,打破劳动者身份界限,实现就业的双向选择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在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完善以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为主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c要继续发展房地产市场。要进一步规范和培育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多途径分步骤地将用于经营的划拨土地纳入有偿使用的轨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土地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利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税费体系。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发展。

  d要继续发展技术市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加速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要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突破地域所有制和部门界限,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积极创办外向型技术市场和高新技术市场,加强我国技术成果在国际技术市场的竞争力。要鼓励发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交易中心等市场中介组织,加强技术市场的招标结算仲裁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e要继续发展信息市场。要加快信息市场的建设,建立信息市场交易机制,促进信息交易的公平竞争,禁止垄断信息经营的行为,加速信息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强各类信息市场的协调管理,打破信息市场的行业分割和部门垄断,促进统一信息市场的形成。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数据通讯干线的建设,普及传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要加强信息知识的社会普及与教育。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还必须完善市场机制,改革价格工资利率等的形成机制。在市场机制中,价格工资和利率等都是市场参数,它们不仅影响着各个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和劳动者各种资源的所有者的收入分配,而且是引导资源流向和企业决策的指示信号。只有让这些参数根据市场供求自动形成,才能使市场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为此,政府就不应随意规定价格工资和利率等,而应把这些参数放给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工资利率形成机制,同时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

  二,[为什么]打破国家垄断,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近几年来垄断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内反垄断的呼声不断高涨。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就成为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

  市场垄断按其形成的不同原因,可以分为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两大类。经济性垄断是生产集中达到相当高度而产生的垄断,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行政性垄断是当前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因而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行政性垄断实际是行政权力对行业的过度干预和保护,包括贸易保护(实行高关税、进口配额制)投资保护(提高进入门槛、审批制)、政治保护(官商一体化、享受行政级别待遇)等,它是超经济的行政权力随意干涉市场形成的结果。行政性垄断的特征是:大多是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在人事分配经营等诸方面受制于政府;垄断市场力量来源的合法化;垄断企业既是纳税人,又向政府上缴利润;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低效率的市场竞争。行政性垄断的危害是妨碍市场竞争,妨碍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经济性垄断尽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和任何形式的垄断一样,它对竞争的压抑和排斥最终会使市场机制的作用遭到干扰和限制,因此,应当制定措施和立法,防止和限制经济性垄断的出现。

  只有打破和消除行政性垄断,积极建立市场竞争规则,包括平等竞争规则、合法竞争规则等,才能保证市场竞争的合理性和最大限度的展开。打破行政性垄断,必须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特别是要在产权人事权等方面割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经济“脐带”;必须对垄断性行业进行“重新洗牌,重新摸牌”,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引入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必须细分垄断行业的生产环节,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还必须规范政府的行为,强化政府监管。

  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构全国统一市场的障碍中,地方保护主义是较突出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在原因很复杂,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其表现往往是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行政性干预。主要是不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不从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和市场供求状况出发,过度投资建设那些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造成了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导致各地一些加工产品长期供过于求和过度竞争;为了本地区利益,对本地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加以保护,使处竞争劣势的企业和产品因受到保护而不能按优胜劣汰机制退出市场,从而降低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优势,降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人为封锁地区市场,阻止其他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进入本地市场,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设置人为障碍,阻碍了全国范围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形成。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一定要有坚决的态度和措施:

  A,完善财政和市场管理体制。要分析地方政府产生本位利益驱动强烈的行政干预的客观原因。现实生活中,对低效益加工业过度投资封锁本地市场阻止外地优势产品进入,这些政府行为往往与财政体制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缺陷有关,这些都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还有必要通过立法界定行政权限等渠道,防止地方本位主义。

  B,科学的制定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指标。要防止政绩考核促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有宜在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中,过分重视GDP增长率工业增长率投资增长率等指标,而应当考察投资效益本地区产品的国内及国际知名度本地区产品综合竞争力市场发育度等,这将防止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种种短期行为。

  C,增强社会分工意识,努力提高地方专业化生产水平。要促进各地区以其自身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和特点为依托,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封闭的地方小市场,以当地产品当地销售为特征,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现代市场打破地方市场的局限,拓展广阔的市场窨,能充分发挥市场优化社会分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如果各地区各领域都能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就能从市场分工中获取比较多的利益,这是有利于克服地方本位主义的。

  四,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市场体系能否充分正常地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市场的组织建设,还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为了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规范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行为,清理废除与国家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价格检查海关出入检验检疫和项目稽查等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做到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以法规约束政府管理新闻监督和消费者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的监督体系,使市场体系的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咨询公正监督等作用,依法建立的事业性自律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机构等,另一类是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这些中介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有序运行的需要。在我国,发展中介组织的重点是,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等公证促裁质检谁信息咨询资产和资信评估等机构。政府还应加强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

  六,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不仅要对国内开放,而且要对国外开放,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并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按国际市场提供的供求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调节国内资源的流向,这样既能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又能有效地配置国内资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取得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益。要抓紧入世这个有利的机遇,尽快把我国的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公平竞争。我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就要求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上与国际标准接轨。WTO作为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其基本功能是制定规则开放市场解决争端。因此,WTO的规则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范本”,可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市场经济的“国际课堂、国际法庭和国际赛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纠错发展。WTO实施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性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等诸多市场规则,归结起来,其核心就是非歧视和透明化。

  3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p172: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3.[辨析]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内容p175:现代企业制度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构成的,其中最重要、最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实质的有下列几项:

  一,法人财产制度。企业的法人财产是由出资人投资到企业所形成的全部财产。法人财产制度是以企业法人而非自然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以企业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的。

  二,有限责任制度。即有限财产责任制度,是明确企业出资者和企业法人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财产责任和如何承担这种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企业破产清算债务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三,科学的企业领导与组织制度,即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目的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分离的条件下,规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体现在企业经济运行方面的产权关系(即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形成有效的管理秩序。法人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构成,往往设立监事会。[多选][公司法规定是四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是一种信托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旨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

  34.[论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措施p189-193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难。国有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必须做到产权清晰,实行政企分开,可是这很难。原来认为实现“两权分离”可以使政企分开,结果未能如愿。后来寄希望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实行“政企分开”,希望由此实现政企分开。但从一些地方的试点情况看,也还困难重重。认为通过政资分开就可以实现政企分开的设想未必现实。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是互为条件的。还要看到,政企分开涉及利益、认识、理论、习惯等许多问题,对其难度要有足够的估计。

  二,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难。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财产属于全民所有,但又必须委托给具体的单位和个人管理经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既要坚持国有制,又要使代理机构和代理人尽心尽力地管理和经营好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要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既要解解决国有财产所有者到位的问题,又要克服所有者越位的问题;既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又要防避免内部人控制失控;还要解决谁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的问题。

  三,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非常沉重。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承担着办社会职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冗员和离退休人员负担沉重,企业办社会现象仍然严重,多数地区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证券市场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筹集发展资金,降低了企业管理的负债率;在资本市场的约束与监督下,开始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市场上的股份转让和并购,为国有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制度平台。这些都为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有:1)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区域性的柜台交换市场。国有资本股份化、股份可流通交易是国有资本退出的两个前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沪深股市这一主板市场难于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我国又缺乏地区性柜台交换市场,即三板市场(注:二板市场针对民营高科技企业)。2)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操纵现象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国家股所占比重过大,股权过度集中。3)社会中介机构不健全。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的不规范运行导致证券市场出现诚信危机。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各级政府建立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这就做到了“两分开”,即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开,国有管理监督与国有资产的运营分开,从而实现了政企分开的要求。

  (二)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途径。从产业结构上看,实行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重组;从产业布局上看,改善国有资本投资的空间布局;从产业组织上看,组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一是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不再进入;二是对于电信、交通、能源等自然垄断行业,宜采取国有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模式;三是对于极少数提供特殊产品的邮政、造币等行业,仍可选择国有独资公司模式。

  (三)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

  (四)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调整好财政支出结构,使下岗分流同国家财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把减员与增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从而进一步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重]35.[辨析/论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p196: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在社会生产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需要政府的帮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除了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外,还要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进行干预,维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从根本上讲,在于克服“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狭义市场失灵是指帕累托最优的偏离,即现实经济循着市场规则自行运转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广义的年灵则是指即便市场运行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境界,也存在失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经济总量平衡问题。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即总量平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每个微观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根据社会总供求关系进行决策,也无力调节,这就难免发生周期性甚至持续性的总量不平衡问题,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造成资源巨大的浪费。

  二)市场自身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交易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这种成本或收益由第三者承担而交易双方并不予以考虑。产生外在成本的外部性为负的外部性,能增加整个社会的成本;产生外在利益的外部性为正的外部性,能增加整个社会的收益。纯市场调节下交换的双方都不会考虑外部性。

  三)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私人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保证供给,但却不能有效调节公共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消费者能够不支付费用而享受这种物品和劳务,私人企业不会投资或很少投资。

  四)市场无法消除垄断。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必然导致垄断,垄断的结果是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导致市场机制产生异化。

  五)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作为市场过程最终的分配,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初始的供给和所有权分布。欲达到某个社会所希望的公平分配标准,首先要改变寝的分配条件和分配格局,依靠市场显然不能改变,导致贫富差距的产生与扩大,扩大到某种程序肯定会降低市场的相对效率。

  六)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所反映的都是前一个生产周期时的资源配置状况,生产者据此调节资源配置,必须要等到下一生产周期后才能改革市场供求关系,发挥调节作用,两者之间必然有一段时间并,此即滞后性。市场仅能大致反映出供求不平衡的具体数量,而生产者的进入和退出两样是盲目的,要么一拥而上,要么一哄而下,造成周期性经济波动,在宏观上降低了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效率。

  <为克服失灵,弥补缺陷,需要国家介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市场的优点主要在于其微观经济的调节,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则不尽如人意。既不可用市场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优点掩盖它在宏观经济中的缺陷和失灵,从而否定国家调控,也不能过分夸大市场失灵,从而否定它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优点,不能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名义下取消市场。市场与国家相结合,微观市场调节,宏观国家调控。>

  36.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和总目标p201:主要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社会公平。其中,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是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37.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p205:

  主要包括物价基本稳定、经济适度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8.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作用p209:1)通过财政手段配置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于非营利性、非竞争性的产业和项目,有的无利可图,有的具有自然垄断性,有的私人不愿投资,只能由政府投资和经营,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这属于二次分配(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可避免两极分化,达到公来分配的目的。3)调节供求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预算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水平及其内部结构,从而达到保持经济均衡,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9.货币政策的手段p214: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手段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

  40.[辨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p224: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4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最基本和核心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力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自动,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动行,保证社会安定的制度]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与求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全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制度]

  [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行为,以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41.[论述  辩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p234: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

  一,保障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地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依据法定的给付条件和标准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料,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另外,依法建立的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靠血缘维持的家庭保险格局,超越了劳动者自我保障和企业保障的局限,既消除了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后顾之忧,又有利于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顺利地解决富余退休失业职工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稳定功能。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调节器。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讲,公平涉及价值判断问题。它是指一种与社会发展的理论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的合理需要和利益的制度。公平既指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又指获取收入与积累财产机会的公平。社会制度公平的含义在于能将社会共同创造的价值财富,以及社会工同的负担和责任,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就是调节和弥补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缺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生产要素及商品的市场价格分配的方式,虽然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地区和企业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工区和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本国,但由于这一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社会成员拥有的要素的数量或质量又不同,必然造成他们的竞争机会不均等,从而产生收入分配的不均,是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克服的。这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政府依法给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调节,按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因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或中止收入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三,分配功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纪正初次分配的贫富不均,促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的这种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种是“垂直性再分配”,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另一种是“水平性再分配”,财富在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健康时与伤病残疾时之间进行转移。上述两种不同的收入再分配方式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再分配的具体措施,如通过税收进行收入再分配,通过社会保险进行收入分配,以及将税收和保险结合起来进行收入再分配等。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这一再分配功能的经济意义在于:1,对初次分配的修正有利于维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即由市场来决定社会成员的收入,但市场并不能保证竞争机会的公平,各个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机会的不公平必然造成结果的不公平,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市场分配的这一结果达不到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因此,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必要的。2,对初次分配的调整有利于扩大产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一部分人的贫困造成生产相对过剩,从而使再生产过程的链条中断。一般而言,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高,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不足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从而减少产出。因此,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总需求,从而刺激生产,扩大国民产出。

  四,经济调节功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调节投融资,平衡社会供求关系。社会保障资金直接来自保险税、费和资产运营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几十年的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在一个国家的财政运用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主观上是为了保值增值,但客观上却具备调节投资、改造产业结构的功能,它是对一国经济实行计划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此外,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要吧通过政府税收和支出起到稳定总需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给付和公共救助,抵制了个人收入减少的趋势,给失去职业和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相应的购买力,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提高,在一定程序上促进经济的复苏;在经济高涨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社会保障基金相应扩大,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又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

  五,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从整体上讲,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但就受保人个体而言,则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成果因缴纳形成的共同基金。当某一受保人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利益大于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时,实际上他就得到了其他社会成员的资助;当某个受保人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其对社会保障的缴纳时,它就对享受社会保障资助的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帮助。社会保障在横上是个社会成员间的彼此互助互济,这样有利于社会成员间的团结,有利于代际的沟通,有利于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4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p239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窄;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保障水平差别大;

  三,筹资渠道单调,国家和企业负担重;

  四,管理体制不科学,缺乏效率。

  43.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p241

  一是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二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

  三是社会化原则;

  四是法制化原则;

  五是适度保障原则。

   链接:    思海常啸      敢悟发现

白贵才 的近期作品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