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股直接退市的最大障碍在既得利益

叶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9-05-20 15:47 | 收藏 | 投票

ST股直接退市的最大障碍在既得利益

2009-5-21 每日经济新闻

 

    没有投资者青睐、没有购买者中意的上市公司应该坚决退市,目前退市制度迟迟无法出台,关键在于地方利益牵扯其中。这导致中国资本市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直接形成爆炒劣质股的恶劣投机风。

 

    5月19日,证监会撰文指出上市公司在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过程中存在六方面的会计处理问题,表示将会对舞弊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上述财务舞弊行为多发生在ST公司,对此类公司的监管一直是市场监管难点,直接退市制或许可以成为改善此类公司监管难题的制度性根源。希望证监会言出必行。

 

    ST股迟迟不能退市,表面上是为了维持股市的稳定,防止投资者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失。但退市渠道不畅并没有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恰恰相反,在重组等过程中,获利最大的绝不是普通投资者,而是壳资源的掌控者,是建立了老鼠仓的内幕交易者,是搞垮了原来企业的上市公司控制者。不要用保护投资者利益来为缺乏退市制度遮羞了,恕我直言,我国退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上市资源背后,有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中国A股市场上市一开始是按照各部门、各地区之间进行利益平衡式的分配,如各部门有多少上市公司,各省有多少上市公司,历历在案。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地方政府、管理者都是既得利益群体中的一员。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上市之后待遇相对宽松,基本没有退市之虞,导致资本市场成为某些特权阶层的游戏场。壳资源拥有多重市场价值,在上市之后可以成为巨大的资金吸纳管道,在ST之后可以通过重组再吸资金,更妙的是,还可以通过重组一俊遮百丑,将过去的烂帐一笔勾销。无怪乎各利益集体对于壳资源爱如珍宝,不把上市资源用足绝不罢休。

 

    仅举数例,在SST数码变更为“ST盐湖”后,出现了一个全新有丰厚盈利的上市公司,过去的坏帐无人理会,ST盐湖摘帽成功,正式更名为盐湖集团。从本质上来说,此举不过是把同样的盐湖资源倒卖第二次而已,但仍然被视炒低成本的经营方式大受追捧。SST数码的一团乱帐是否应该有人负责,调查结果究竟如何,全部欠奉。我们看到的就是靠山吃山、靠钾肥吃钾肥式的重组。更令人气结的是吉林制药,权益类资产计帐如一团乱麻,把监管者和投资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得到的仅仅是深交所的善意警告。

 

    有关方面绝对不会坐视壳资源从指缝中流走。以ST中农为例,这家中国农垦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两大股东争斗八年,已经变成僵尸公司。毫无经营能力,更无增长前景。这样的公司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当初获得上市指标就是个制度性悲剧。加重其悲剧色彩的是,这样一家企业的控制权被争夺将近八年,并且绝对没有退市之忧。

 

    地方政府往往直接走下资本市场、插手安排上市公司重组,上述SST数码就是例证,其他当初德隆帝国倒台,全都由政府出面进行资产重组。现在又轮到了ST东航与ST上航,重组者认为,两家坏公司的合并会产生一家好公司。这当然是奢望,这两家公司合并会垄断上海航空市场,但基因没变,坏公司就是坏公司。接下来还有央企的重组大戏,从目前的138家央企降为80到100家,有多少注资、重组概念蕴藏其中?资本市场的好戏上演了。

 

    如此市场造就投机风盛行不足为奇,连基金经理的领头羊之一王亚伟都食髓知味,乐此不疲。他在捕捉重组概念时如有神助,如中航地、*ST昌河等股票,而ST股也往往演绎麻雀变凤凰的神奇一幕。从最近的ST黑龙、闽闽东,到2007年复牌的浪莎股份。王亚伟等人如同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能从垃圾中看到黄金,但与米尔肯不同的是,王亚伟捕捉的主要不是市场定价的错误,不是黄金的存在导致市场并购者的兴趣,而是政策风向。

 

    更恶劣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在重组之后,新控股股东开始圈钱之旅。如上海辅仁,原名*ST民丰,在2005年4月河南富豪朱氏家族掌控的辅仁药业集团强势入主掌*ST民丰后,据夏草先生推测,可能有掏空上市公司之嫌。

 

    政府靠的是税收维持正常运转,而不是通过上市公司圈钱过滋润的生活。要改变资本市场肠梗阻现象,还得让政府回到靠法治税收养活的渠道上来,不把上市公司从非市场的利益板块中剥离,实行直接退市政策就是一句空谈。

 

    现在我们面临着全新的创业板市场,希望创业板能够开风气之先,将市场的还给市场,实行直接退市制度是保证市场效率的不二选择。创业板负载了太多的寄托和希望,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