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金融中心接近于争宠

叶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9-05-20 15:45 | 收藏 | 投票

争金融中心接近于争宠

2009-5-21 南方都市报

 

    卷入金融中心论战的人越来越多,有截然不同的两派阵线。张五常、陶冬等人认为深港金融中心远不如上海有潜力,而许小年、丁学良等人则认为,上海不是深港的对手。

 

    双方有头有脸,不会拍脑袋胡诌。要再次强调,金融中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封或者钦定的结果。

 

    就政策而言,两地均已获得中央授信,上海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同意深港地区建成全球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五大中心,获批时间差不超过一个月,可见没有厚此薄彼。

 

    关键是建立金融中心的要件是什么?制度建设与市场主导是第一位的,毋庸讳言,深港目前的法治软环境比上海好得多,上海是国企大本营,从实体到金融莫不如此,作为钦定的金融中心,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比例,从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全都落在深圳之后,算是一大讽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深港可以高卧无忧。最近几年,深港有不进则退的忧思。如陶冬所说,近年的香港经济是借中资股大炒“一好掩百丑”,当年的四大支柱产业,如今只剩下一个半。旅游业与金融业,旅游拜大陆游客刺激,形势不错,但其它国家游客数量并不理想。真正还称得上支柱产业的,仅剩下金融业。但金融业则只有股市,近年撑起股市的是中资股,令资本市场赚钱的是中资IPO。香港建立金融中心重走内地城市老路,不断向中央要政策,或是中资股上市,或是人民币离岸交易清算中心放在香港,或是港股直通车,很少有主动创设的金融产品。

 

    债券市场毫无突破,除了在中国大力推动下发行了几次人民币债券外,近年乏善可陈。甚至连发债建立一条政府债券收益曲线,作为债市的基准都一拖再拖。在商品市场、黄金市场、能源交易,香港坐在世界第一大商品消费国门口,号称中国的对外窗口,但在市场开拓上一事无成。私人银行业务近年有明显的扩充,但是发展却落后于竞争的新加坡。成为金融中心需要更多的投资产品,香港投资机构拍着胸脯保证创新能力,结果是成为雷曼迷你债券的二传手。

 

    不仅如此,香港公务员薪酬之高举世公认,让真正的创业者失去动力。并且,上市委员会在上市公司延长股票禁售期上的表现,凸显出管治上的缺陷。只有最近港交所调查电盈私有化的方案,算是给香港市场的制度优势加了一块砖。

 

    香港如此,深圳同样,深圳市场化是其特色,但如丁学良所说,深圳法治建设、信息流通以及高校规模等有待完善,深圳的当地媒体之小家子气,与上海不分上下。目前上海正在奋起直追,但他们不得不在北京与上海之间走钢丝,寄希望于北京将更多的行政分部搬到上海,以上海市如此热衷于搞行政重组、做大做强国企,恐怕到2020年要成为金融中心都有些乐观。除非上海能够痛下决心,改变行政主导一切的做法,真正尊重市场选择权。

 

    有一点笔者非常支持张五常的说法,香港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存在天然缺陷是港币,港币与美元挂钩,存在天然贴水。笔者曾经分析过为什么存在A股与H股差价,境内上市公司到香港上市,发行价总是被压得很低,就是因为港币不是主权货币,而是由货币局主导而来的殖民地式的货币。H股的定价权掌握在国际投资者手中,在外资眼中,凭什么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PB能高于汇丰、法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呢?并且,在香港投资的国际投资者要对冲双重汇率风险,一是人民币兑港币,二是港币兑美元,国际投资者就会要求双重折价,来弥补可能的风险。由此,在境外市场上市的中资公司看上去像极了一次次利益输送。

 

    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前提是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而后港币可以与人民币挂钩。这样市场主体拥有人民币,就可以拥有人民币的投资产品,可以对冲风险,可以依靠人民币升值获利,只有市场主体认可了人民币,人民币才能成为国际货币,中国才可能出现国际认可的金融中心。

 

    关起门来兄弟阋于墙,争什么金融中心,说到底,不过是向中央争宠罢了。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