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信用卡七成‘睡眠’”话题的采访

董峥 原创 | 2009-05-21 23:05 | 收藏 | 投票

《市民》杂志本期采访董老师的内容是解读关于“中国信用卡七成‘睡眠’”的相关话题。

近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零点前进策略咨询公司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信用卡服务指数。调查发现,我国信用卡客户对信用卡以消极持有为主。在一线二线城市中,仅有3成消费者正在使用信用卡,而在其使用的信用卡中,有80%属于“睡眠卡”。一人多卡的重叠发卡现象极其严重,活跃卡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约占总发卡量的30%。

记者:通过您长时间研究,您觉得造成中国信用卡七成“睡眠”,活跃卡约占总发卡量的30%的背景和原因有哪些?
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用卡作为银行重要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对于银行来说是一定要发展的;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信用卡市场起步晚,缺乏成熟的专业人才,多数银行聘请了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人士,或者直接引进港台地区的专业人士主掌信用卡业务。同时中国信用卡市场当初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信用卡是一个需要规模发展的产业,这些人士忽视对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理念的研究,采取了激进式发展的方式,这就导致了中国信用卡行业在近五、六年中粗放式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02年到08年大规模地采取“跑马圈地”式的发卡,在7年左右的时间里发卡1.4亿张。与此同时,却忽视对持卡人正确用卡、信用观念意识的培养,以及用卡环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了发卡银行和用卡市场的严重脱节,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造成目前大规模睡眠卡现象的主要原因。
记者:有业内人士形容,中国银行卡的发展一直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为辅。您怎样看待目前中国银行卡的发展现状?较以往有哪些区别?
董:借记卡在国外银行卡市场中也是主流产品,这也是由于借记卡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除了信用卡的信用消费功能没有以外,其它的功能基本上是一样,所以适用人群广泛易于普及。作为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与国外银行卡市场的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截止2008年底,国内银行卡发卡量有18亿张,借记卡和信用卡的比例将近12:1左右。
记者:有经济学家担心,一批批信用卡客户的破产,正在诱发新一轮金融信贷危机。您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董:虽然中国的信用卡总量达到1.8亿张,但是由于发卡地区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持卡人一行多卡、一人多行卡的重复发卡现象非常严重,这样的话一方面造成大量的睡眠卡,另一方面也从另一个角度“控制”了信用卡风险。中国的信用卡信贷消费规模远低于美国,尽管信用卡的信贷总额已经接近7000亿元人民币,相比于美国也只有其1/8左右,真正具有潜在风险的信贷额度仅占了很小的比重。加之前述的一些特点,这场金融危机暂时还不会直接引发中国信用卡危机。然而中国信用卡产业却不能不引以为戒,不能不认真去思考这场危机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否则若干年后,中国信用卡的危机有可能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祸起萧墙。
记者:有分析认为,造成今天信用卡的窘况,发卡商难辞其咎。发卡行往往以极优惠的条件和高信用额度吸引客户,没有收入的学生也成为发卡对象。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董:中国信用卡恶劣的现状,发卡银行的确要负很大责任的。为了“充”卡量,不惜降低风险标准,包括向大学生和高危人群发卡等,造成了大量的信用卡风险案例。有银行人士一直把“卡奴”现象归罪于持卡人自身的消费无度,我在《信用卡是天使?是魔鬼?》一文中阐述到:既然银行通过发行信用卡以期获得巨大经济效益,那么它也就不能回避自身还应该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包括要培养正确用卡的思想和意识,建立安全用卡的环境等等,就如同烟草行业必须在烟盒上标注“吸烟危害健康”的字样,发卡银行在每发一张信用卡的同时,也应该能附上一份《信用宣言》,以提醒持卡人善用信用卡并了解培养信用意识的积极意义。用一句“卡奴现象罪不在银行”是推诿责任,也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谈卡色变”的现象。任凭“卡奴”现象肆意发展,深受其害的不仅仅是持卡人本人,还有他们的家庭,由此必将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如此恶性循环,信用卡业务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如果发卡银行、监管机构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的话,台湾今天的“卡奴”问题将会很快在大陆蔓延,韩国的信用卡危机也势必在国内引发,最终受到殃及惹火烧身的还是发卡银行自己。片面地追求发卡量,片面地通过鼓励和刺激过度刷卡消费,其实只能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对于信用卡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记者:请您分析持卡人群分布状况(持卡人大概集中在哪些群体?)
董:从信用卡特性上,年轻人相对容易接受。(20-30岁大致占了60%,30-40岁占了30%,40岁以上10%。)数字仅供参考。
记者:从2003年至今,中国信用卡产业化走了一条豪放型发展的道路,大量已发卡形成了庞大的“睡眠卡”群,这部分睡眠卡浪费了银行大量财力,且有可能成为引发未来信用卡危机的源头。
请您解析睡眠卡怎样浪费了银行大量财力?另外您觉得70%睡眠卡是否有可能成为引发未来信用卡危机的源头?
董:睡眠卡同样需要占用设备资源,比如卡号资源、客服人力资源,当然这些必定动用大量财力资源,然而大量的睡眠卡却不能为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更不要说效益了,必然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对于睡眠卡是否会带来潜在危机,要分情况来看。从美国目前采取的手段,为了预防某些睡眠卡用户由于经济危机可能启用信用卡,为银行带来潜在风险,美国一些发卡机构采取关闭长期睡眠帐户,以及降低某些帐户信用额度等措施防范风险。国内睡眠卡形成的原因和美国不完全一样,睡眠卡中会有一部分潜在风险,但不至于形成大规模的风险和危机。
记者:请问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来解决“睡眠卡比重大、活跃卡比重小”的银行卡局面?
董:银行首先要考虑用卡环境的建设,以及持卡人正确用卡观念的培养。很多睡眠卡是因为在发卡时只考虑卡量,没有对持卡人进行正确用卡意识的培养,持卡人根本就不懂得该如何用卡,产生了很多的误区和经济上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持卡人对信用卡的恐惧心理。还有的是因为通过行政摊派方式办卡,违背了持卡人的意愿而发卡。要想解决睡眠卡问题,银行必须从“跑马圈地”的思维方式中转向“精耕细作”的经营思想中,教会持卡人安全用卡、正确用卡,同时将对发卡环节的侧重转向用卡环节,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用卡。实际上信用卡利润来源已经从单一的年费转向了用卡过程中的多种收益渠道来源,包括POS回佣、各种手续费、循环透支利息等等。
记者:诚心感谢!
个人简介
浸淫于信用卡市场十数载,多年专注于信用卡行业发展、服务营销领域的研究,从事信用卡产品及服务营销的策划及市场工作,研究成果颇丰,《中国信用卡》、《银行卡与受理市场》、《用卡时代》等专业杂志的特约作者。现任职于我爱…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