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上涨不代表经济复苏

叶檀 原创 | 2009-06-22 16:07 | 收藏 | 投票

财政收入上涨不代表经济复苏

 

  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6569亿元,同比增长300亿元,增幅4.8%。这是自2008年10月开始,财政收入连续下降7个月之后的首次回升。财税收入触底回暖说明企业生产与消费情况好转,不仅财政部,所有纳税人应该同庆。

 

  但是,且慢,看到主要税收来源之后,恐怕欣喜程度会稍差一些。

 

  增加的300多亿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消费税、营业税、非税收入三个方面。消费税主要是对奢侈品和一次性能源征收的税,增长了91.2%,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增收因素实际增长9.1%,可见几乎全部得益于燃油税改革。营业税是对劳务和房地产业的课税,增长了14%,由于房地产业近三个月火爆,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收入大增,营业税水涨船高。非税收入增长了1.3倍。非税收入虽然五花八门,但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土地出让金,与近期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四处拿地互为印证。上述数据可以证明,房地产市场回暖对于中国经济与财政收入的极端重要性。

 

  硬币的另一面是,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税收全都不妙。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8.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18.9%,关税同比下降36.9%,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39.8%,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4.7%,外贸出口退税同比增长8.5%。除了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0.9%外,其他主要税收来源全部下降。

 

  面对这样冷热不均的数据,保持清醒最重要:此次财政收入上升,主要是房地产与汽车消费上升的结果,也是燃油税改革的成果,房地产与汽车是中国消费的两大支撑点。而以往作为财政收入大头的增值税、进口税、企业税等下降,说明企业的生产开工率不足、外贸下降势头还在延续,去产能化只是开始。

 

  再来看2009年财政的收支情况,恐怕情况更不容乐观。

 

  根据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地方政府今年的预算收入为人民币6.623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而截至2009年5月,中国政府的总收入为人民币2.7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大大增加,根据中央财政预算,2009年政府的总支出为人民币7.6235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22.1%。而2009年截至5月份,政府的总支出已达到人民币2.249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8%。

 

  政府迫不得已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将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中国投资拉动的GDP会保持在高位,二是财政赤字远远突破9500亿元人民币的预算,未来通胀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积极财政政策是全球共通的救市举措,英美等国的财政赤字正是水漫金山。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因为财力不足教育经费等略有下降,而一些省市的经常性预算支出不降反升,豪华公费出国游等消息不绝于耳,纳税人有权利问一句,这些资本性支出属于拉动经济所必需的支出?加上地方负债在内,目前政府隐性赤字非常大,如果维持前几个月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将迎来恶性的滞胀,去产能化过程很难顺利进行。为保财政收入,一些地方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开始采用一系列手段比如查老账、算新账等办法,强迫企业补缴税款,对企业造成严重困扰。如此做法既不利于经济复苏,也不利于拉动消费。

 

  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造成资本泡沫的初步预期,在预期刺激下,民间资金如潮水涌入楼市股市期市。这些资金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因为产能过剩没有解决,也因为难以获得垄断性行业的投资渠道,而政府正在以赤字投资法创造内需,这是否说明中国的投资结构与利益分配途径产生了极大扭曲?是否说明资源配置架构需要重新整理?

 

  如果社会保障与政府财政收入一起平稳上升,那是国家之幸;如果财政收入大幅上涨而社会保障原地踏步,说明政府规模急剧膨胀,社会财富总体分布不均衡,应该忧虑;如果经济仍处于下降周期,而政府财政率先回暖,或者说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异,或者说明税收征收可能过度了。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