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必须提高百姓的消费力

柴福洪 原创 | 2009-06-27 09:55 | 收藏 | 投票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 ]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中的消费腿短,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体悟,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老百姓“只要挣钱相对容易一些,敢放心大胆地花自己挣来的钱”,就能提高百姓的消费力,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能提高社会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内需不足   消费无力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中国经济的病根是“内需不足”,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保就业,保运转,保发展。其实,老百姓认为: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那么复杂,就六个字“挣钱易,随便花”。把它展开来说,就是:“政府制定新的政策,让老百挣钱,比过去相对容易一些;减轻老百姓的生存负担,敢大胆放心地花自己挣来的钱就行。”必能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
按照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三者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构成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贡献率。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够高的了,在世界金融危机条件下,扩大出口政策已基本做足了文章,但提高消费率的文章,还有许多事情直得去做。
 
一、政府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挣钱容易一些
2004年12月20日,时任商务部长的薄熙来同志在《经济日报》撰文,《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存在诸多问题》中认为:“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政府消费增速。二是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增速。三是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四是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中国2003年(2003年我国人均GDP是1090美元)的居民消费率仅为43.4%。消费率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会有显著上升,此后基本趋于稳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在《发展的模式1950—1970年》中采用多国模型所给出的标准结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最高,达到77.9%,为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1]
但是我国的经济数据显示,在人均GDP由1000向3000美元增长时期(即2003---2008年,根据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6.948的平均汇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3200亿美元,若以年末全国13.2465亿的人口来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266美元),2003年我国人均GDP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把它放到更长时期看,建国6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36%[2]
社会事实和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社会分配:
第一,始终是在延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优先于集体,集体优先于个人”的原则下,“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分配方法没有变。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国有和非国有经济体,国家利益(税收——法律)和企业利益(利润——所有者权益)基本得到保证,而劳动者的利益却没有随着社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没有理论、法律和机制保证。
第三,国家公务消费、单位消费、社会资源垄断组织等,随产出的增长而增加,但非垄断企业和竞争性行业雇员的收入,不仅没有理论上的变化依据,又没有随之增长的制度,更没有打破利益非均衡分配的机制。
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居民挣钱的大环境并不理想,赚钱难,老百姓挣钱越来越不容易。大多数中国居民的个人感受是:2003---2008这六年,全社会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加到3000美元过程中,除公务员、军人外,其他居民收入状况没有显著变化,尤其是“革”而不“改”的事业单位聘用(雇佣)的工作人员。
社会转型期,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1、从全社会来说,老百姓对自己的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分配政策被人事部、劳动部垄断,老百姓有话没有地方说,有意见找不到具体的人提,也找不到合法反映意见的渠道。
2、从百姓所在单位看,职工没有与老板、领导谈判制度,更不敢得罪老板和领导。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却被边缘化了。
3、从分配政策来说,有实际有限分配权的领导层,既存在可用于分配的资源与收入不足的问题,又深陷在“大锅饭”与“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与“按效率效益分配”、“身份与系列”、“职称与岗位”、“国有与民营”、“老人与新人”等多种矛盾旋涡中。
4、从少数投机钻营者看,无时无刻不在展示自己的高情商,尽其所能,与有分配与人事权的在职领导们拉关系、搞帮派,反而得到的好处多多,强化、夯实了社会腐败基础。
5、从“职工代言人”角度看,法定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其工作人员的职位升迁、岗位变动、收入分配,都是单位头头们说了算,绝不敢与头头们唱对台戏,其“代表”功能已经失去本来效用。
6、从“个人奋斗”角度看,“抛弃组织,到发达地区找外商去”,当然是一种选择,但那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与年轻人的冲动,文革中长大的“40、50人员”,从实力上讲,给他一百个胆,他也不敢动窝。从个人来说,也有个“稳定压倒一切”的问题,更何况有家庭羁绊与户籍迁移、养老保险、人事档案等现实问题存在。
所以,普通老百姓中,忍气吞声地过着窝窝囊囊的日子的人比较多,这是目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非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总根源。
中国的老百姓,有城市人与农村人之分,城市居民中的一般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学历低、技能少、怕风险,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行的一类人群,与农民工,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只是长辈居住地点不同罢了。百姓挣钱难,农民生存更难,集中表现在普通百姓从业谋生过程中的矛盾,列举主要痛苦与阻力如下:
●农村青年人想进城——城里只让做事不让转户口;
●城里人想有个单位上班——单位设置许许多的条件限制;
●学历低的想进个好一点的单位——要钱没钱,要关系没关系;
●有学历的想进待遇好的垄断部门、加入公务员队伍——对局外人设计高门槛,几千人考一个职位;
●有高技术的想进外资企业——没真才实学的挤不进;
●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个工作——要有工作经验,与初中没毕业的农民工比吃苦耐劳;
●少数大学生在直辖市找到一个工作——没住房自己租,不让转户籍,户籍和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
●个体和自由职业者——不仅存在政府的税费和城建等各种限制性管理,还存在来历不明的非正当竞争与无形的压力。一方面,越是基层,尤其是县城,凭关系、靠走路子做生意、过日子的现象,十分盛行,基本成为社会主流现象。另一方面,以地方个别官员和地痞等为中心的各种抗争性、排他性、无形的、非组织,编织成的关系网络,成为社会生存的手段与基础。哪些老实本份的百姓,其生存空间被来自各方面的复杂力量所挤压。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百姓的生活的确不容易,个个像工蚁一样,为一窝蚂蚁的生存在永不停息地奔忙,但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普遍感到不足。
 
二、老百姓需要的,只是社会相对公平与正义
老百姓,虽然是个俗名,但比用“人民”的概念来特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更贴切。
老百姓,就是工、农、商、学、兵,具体是指城乡个体劳动者、开出租的司机、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员工,以及退休人员、无业人士等。在中国中产阶层还没有形成之前,包括教师和医生等不具备公权力(利)的各种职业人群。他们一般处于自谋职业与受雇佣、聘用地位的社会低层大众,始终处于社会被支配地位,自己作不了自己的主,自己当不了自己的家,受人摆布,被人支配,接受施舍。什么“人格尊严”与“体面”,对老百姓来说,是奢侈品。
说老实话,一个身体健康的老百姓,并不希望政府照顾自己,不劳而获,只希望有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凭自己的力量和双手养活自己和全家,如体不如人、技不如人、知不如人,认输服气,但对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特权,认为不是什么荣誉而是耻辱。这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法则。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顺良的百姓,但老百姓一旦成了干部,却又都不那么“百姓”了,中国的“官”与“民”始没能融为一体,这也是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分配不均,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在过去200多年里,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可用于分配的剩余产品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在近30年迅速提高过程中,原有分配意识、分配机制与剩余产品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社会呈现出利益、能力、权利、资本等多种合法与非法博弈。因此,仅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不足以平衡博弈双方的利益矛盾,需要从社会权力分配与政治角度思考了。即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避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的实质内容是经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早就告诉我们了的。
当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要么就是经济制度有问题,要么是政治制度有问题,当经济改革手段不奏效时,只有从政治角度思考了。中国的问题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深谈政治,似乎政治就是领导权问题,这是对政治的误解,按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政治就是众人之事,即公共事务。”社会分配问题,就是“众人之事”、“公共事务”;“分配不公”,就是社会相对不公平,上升到政治、法律层面,就是社会正义不足。“公平与正义”是任何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革命”的主要理由。“暴力革命”,是马列主义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主要手段,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熟悉的理论与思想方法。因此,我们不能害怕政治改革,而且要力主政治改革,用政治改革的方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明与进步。
人,一出生就有“智商”、“情商”和“胆商”(创造力)的先天差别,除个人努力外,作为个体,一切都无法改变。如:出生地、父母、长像、性别等都无法选择,但社会给每一个个体的发展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当社会提供的条件不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而造就不同能力的人群,阶层差别就出现了。其中,努力程度由个人负责,社会条件由政府负责。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给每一位居民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竞争环境与条件,这种公平正义的环境与条件,是社会和谐的本源。
绝对公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公平;正义存在人们心中,道德良心就是一杆称。老百姓懂得这个道理,关键是各项改革措施,是要针对百姓挣钱的难处、苦处,一项项地解决。改善老百姓挣钱、赚钱的环境与条件,就是解放生产力。
从国家层面上,如给百姓真切地落实几项《宪法》权力,政府让渡出自授的一些权力,在基层单位,实行一定程度与形式的民主措施,赋予劳动者与本单位老板、领导,就待遇问题的谈判权,想必“提高消费率”与“扩大内需”就有了社会政治基础。
 
三、消费政策调整,让百姓大胆花自己挣来的钱
美国制造了世界金融危机,60多亿地球人为3亿人的错误承担责任,反而还要指责13亿中国人储蓄率太高,外贸顺差太多,怂恿了美国人的高消费,中国政府和中国老百姓真是比“窦娥”还冤。我国的外贸顺差,是主要贸易伙伴,不卖给我们矿山、企业、技术、武器造成的。中国的老百姓,不是守财奴,不是不会花钱,不是不知道放心消费的乐趣,是中国老百姓的负担太重,需要攒钱办大事,需要攒钱履行父母的职责和义务,需要攒钱给下一代读书、买车、买房、改善生存环境,需要攒钱防病、防灾、防老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不仅个人要学会创造财富,政府也要着手解放财富。
所谓解放财富,就是从社会政策与观念上,改变家庭“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析解中国人旧有的长辈责任观、财富观。其措施有:
其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养老、医疗、残疾、孤寡成为社会通常责任。先城市,后农村,先低级后高级,逐步实施。
其二,建立教育保障体系。把子女教育责任适当社会化。其中收费的义务教育费,转移至受教育者身上。即合并中学教育,缩短基础教育学制为9-10年,基础教育义务化;高等教育全部贷款化,学生用未来劳动收入偿还。形成父母给接受高等教育子女财务支持,属子女教育非道德行为,接受高等教育者逃避偿还贷款行为,属人品不合格行为的社会共识。
其三,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厘清、单列出社会住房贫困者。其中,赋予用人单位对新接收大学生提供廉租住房十年的义务;强化地方政府廉租住房提供义务;精准经济适用房购买条件,政府有计划供应经济适用房。开征物业税,打击炒房者;对规定居住面积以下并是唯一住房的免税,只对超面积征税;有两套以上住宅,从第二套开始加成征收;购买小产权房者,加倍征收土地出让金。
其四,开征遗产赠予税。全社会实行人口与家庭财产登记、报告制度,政府建立人口与财产信息登记的信息平台与计算中心,把人口管理、个人所得税申报与财产登记统一起来,建立社会财产评估中介机构等,限制社会财富非正当转移,加大财富代际传承成本。
其五,建立个人财产公开制度。第一步,只收集人口与家庭信息、财产信息。第二步,实行银行存、取款实名制,并与国家信息中心联网,审核大笔现金流动的合法性。第三步立法,实施部分掌握公权力公民个人与家庭财产公示制,逐步扩大公开、公示人群范围。
如能从以上五个方面,析解、转嫁中国父母与子女的责任义务负担,防止社会财富的不正当转移,加大财富代际转移成本,则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将得到解放,扩大内需必然就在其中了。
解放消费,就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是第三产业,可能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因为,中国大部分人口的衣食问题得到满足之后,即期收入无需积攒,文化、休闲、保健、旅游等消费必然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小结:21世纪初的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缩与下滑,也是一次调整生产、消费结构的大好时机。中国政府为应急之需,连续、高频率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走出危机阴影的国家,显示了中国党和政府高度负责任大国的胆略与迫力,也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热性。在危机相对缓解之时,我们有必要从长计议,策划中国未来在更高起点上,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与领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一个百姓的生活梦想——“挣钱易,随便花”中,就能体悟到提高社会消费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9-6-27
                                                  
参考文献:
[1] 王子先,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J],求是,20064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俗称:2008年《社会蓝皮书》)[M],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月.
                                                  
作者简介:柴福洪, , 19575--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箱:chaifh1957@sina.com.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
个人简介
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东西。本性不看脚下路,眼望星空。用“为国分忧”表达式休闲。
每日关注 更多
柴福洪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