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的几个理论判断

党双忍 原创 | 2009-06-03 23:11 | 收藏 | 投票

                       关于农民增收的几个理论判断

                                 党双忍

  近几年来,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存在很大理论局限性,用以指导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产生很大偏差。根据我的研究,农民收入问题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很赞成周其仁先生那句话“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在实践上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首先搞清楚以下几个重要理论前提:

  一、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

  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以宝鸡为例,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的纯收入仅占38%,也就是说农民收入的62%来自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的增量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更大。农民每增加3块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顺应农民增收的规律。要重视农业增收,更要重视非农产业增收。有必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但必须把促进增收的重点放在非农产业上,强化收入“增长极”。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必将延续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在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国内经济增长非常困难,国家采取果断措施,千方百计确保8%的增长率。度过困难之后,国内经济必将重新走上高速增长之路,续写“中国奇迹”。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二三产业的高增长。牛一年只能生一胎,小麦一年只能种一次,苹果一年只能结一回。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的增长率不可能很高,每年有6-7%就非常不容易了。而制造业、服务业就不一样,只要市场需求旺盛,可以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多数年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20%,服务业增长率超过10%。这种增长率的差距,带有普遍规律性,必然从根本上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近5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

  形成各地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主要是各地工业化、城市化差距造成的。带有普遍规律的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也高。反之,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的地方,农民收入也低。工业化、城市化成长快的地区,农民增收也快。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使更多地农民迈进工业化、城市化门槛,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如果快速提升本地工业化、城市化暂时有困难,就应该把本地的劳动力转移输出到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成长的地区,尽量使农民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成果。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

  过去,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制度壁垒较多,压缩了农民发展和增收的空间。实行城乡统筹,打破制度壁垒,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有利于促进农民参与和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从此,将使农民与市民一起,走上增收的“高速路”。这几年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每一户而言,即使有了“高速路”,自己的“车”跑得快跑不快,则是另外一回事。实事求是地说,开辟这条农民增收“高速路”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在我国现阶段,推进城乡统筹的强度和速度,决定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度和速度。这实在是难度比较的选择。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