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功判定了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及美国经济复苏的时间

李克洲 原创 | 2009-06-05 11:39 | 收藏 | 投票

      经济学是一门对客观经济存在进行认识研究的学问。
  
  它的科学性基于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人类认识的可能性。
  
   2008-9-29 美国摆脱金融危机走向复苏,有人估计要1年,有的人估计要2周,我估计要半年。这些都是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及美国经济现实,所作出的主观推测。这种推测,可以被以后美国实际的经济运行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但这些推测,比那些不着调的崩溃论,更接近真理。
  
   2008-10-18 金融危机,现在已经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即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全球救市,先影响金融市场,再影响实体经济,一旦实体经济复苏扩张,那才算真正度过金融危机。我估计要半年时间,即到09年4-5月份,包括美国经济的世界经济才会复苏,因为消化金融危机,重建市场信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以上是摘录自我发表在人大经济论坛的系列帖子:“美国经济:崩溃还是涅槃”。这个帖子,最早发表于2008年9月28日,并一直跟帖至2009年5月29日。以下内容就是对这些回帖的整理。
  当时,正是次贷危机黑风压城之际。一个网友评论说:“实在说不好,有可能在罗杰斯的有生之年不会复苏”。很多的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开始对次贷危机大加鞭挞,认定它是祸害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对此,我旗帜鲜明的评论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能同步发展,就会出现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如果不引起实体经济危机,往往不会对实体经济及其运行造成巨大破坏。相反地,它可能是实体经济向上螺旋状发展的助推器。经济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时常采取这种方式。请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看出区别:中国是通过对实体经济的强制调整来避开金融危机,避不开造成的坏账,就由国家自行消化,表面上和美国不一样,更有益,实质上这种方式,危害更大,社会经济成本更高。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大的价值运行空间,即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次贷危机,在今天看来是信用过度扩张造成的危机,在明天也许就是经济均衡的常态,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我认为,社会上的利率和利润率,在不同时期,有一个相对的社会认可数,它们一般以中央银行的法定利率为基础。一个实体,年利润1000万元,它的市场价值,在法定利率2%时候,是5亿元;在法定利率4%时候,只有2.5亿元,但它的重置成本也许只有5000万元。所以,虚拟经济的盘子,是5000万元,是2.5亿元,还是5亿元,取决于金融创新,它为实体经济所创造的价值空间,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前提,但我们并不能确定多大为过度,它的范围应该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那些批评次贷危机并视之如洪水猛兽的人,是基于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不理解。举个例子,一个公司,花400万元从政府手中买了一家亏损企业,这个企业的重置成本是1500万元。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企业的土地证和房产证不齐全,因此,按目前政策,该房地产不能得到银行贷款。这样,该公司的现金流减少了400万元,如果政府拿到这400万元,不进行投资和消费,则会造成金融收缩,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如果有次贷创新的存在,该公司拿到该房地产后,向银行借了1000万元,那么不管政府如何支配它得到的400万元,该企业都会因增加了600万元的现金流,而膨胀它的生产经营,进而促进经济繁荣。对于整个社会说来,也不会产生经济危机,次贷创新只是恢复了这个公司的部分市场价值。

      试比较一下中国的个人房地产政策和美国的个人房地产政策,就可以稍微清楚一点:中国的商品性房地产,可以看成是美国的一般房地产;中国的福利房开发(包括安居工程),就相当于美国的次贷。与中国的房地产相比,美国的房地产那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我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于我们中国说来,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美国是房地产抵押信用扩张过度,而中国是房地产抵押信用扩张不足,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对个人房地产抵押信用及放贷收缩,而是扩张,要更大规模地增加中国的次贷规模。如果次贷创新发生在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那是一个大促进,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的真理。两国的房地产政策目的,都是要达到“居者有其屋”;但两国的实现方法,是不一样的。国内有许多学过一点马克思经济学皮毛的人,把剥削、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看成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并不分场合、条件地乱用。其实,那些都是经济分配伦理,如同“居者有其屋”是一种经济伦理一样。贷款给买房还不上贷款的人的决策,比不贷款给买房还不上贷款的人的决策,更合乎现代经济伦理,也更合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它比挖窟窿再填上维持就业,效果强多了。我们要比较,只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效率和结果。就目前的比较,我认为,美国通过次贷比我们通过福利房开发,并不更差。

      经济学没有国界,但经济学家有祖国,正如同国内的人有省籍、市籍、县籍一样。北京人的社会福利待遇,河南的农民享受不到,美国人的社会福利待遇,中国人也不能享受到。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替本国的政府出谋划策,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学艺不精,给政府出了错误的点子,那就会带来现实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是客观的,能够看得到。所以,我的建议是,尽管决策要谨慎,但该操底时要出手。不要老盼着崩溃,贻误了盈利机会。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向更高级、更稳定、更大经济规模跨进的。说重生,只是一种比喻。美国救市法案通过,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利好消息。拿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换来美国政府的"白纸",故然有点傻,但如果现在付出点代价,能够赢得把“白纸”换回商品和服务的时间,也还值得。纵使中国以后短时期内还只能用商品和服务换来美国政府的“白纸”,但如果能够换来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那样也还值得。毕竟许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劳动力这种资源,如果不能高效率利用,也不能长期储存,更不能提升。在目前民族国家是客观存在且各民族国家经济部分一体化的国际现实下,要让美国政府不利用它的国际发行货币机构的条件而自利,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如何对它的牟利行为进行制衡,以及在制衡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自己的损失。这应该是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以及各经济机构研究的中心问题。
  
  在这些帖子里,我一再重申我的如下观点:不管你抱有多么强烈的道德偏见或信仰,市场经济有了凯恩斯主义指导,就不会重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些幸灾乐祸地想看到整个世界经济走向崩溃的人们,注定会失望的。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出现了市场经济特有的现象:“能富而不富”,突出表现为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就中国经济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言,投资、消费和出口,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许多学者只看到了目前经济的困难,没有看到现在是提高国民基本福利的最好时期,建议政府利用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机会,大力提高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实现经济的部分转型。举个例子,如果目前把全体国民的基本福利增加平均600元/月(相当于目前俄国水平1/5),则会形成7800亿元/月的(购买力)价值空间,按即期消费70%算,这样就会形成大约5460亿元/月的即期消费,年消费就会达到近7万亿元。这个消费水平,不仅可以把目前滞销的商品消费掉,而且还可以拉动国内生产力边界向外延伸,从目前的约50——60%,向70-80%迈进。提高目前中国人的国民福利,不仅不会增加成本,还会增加GDP。因为现在是有效需求不足,在中国,主要是国民消费不足。
  有许多人羡慕,不过,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为什么美国能有如此程度扩展信用的能力?虽然,美国人寅吃卯粮,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吃的上?这些都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这些问题,对于事态的发展就有了更靠谱的思考依据。黄焕金网友在跟帖中问:“到底是美国的崩溃?还是美国的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为什么美国经济早不扩展,迟不扩展,非要在近年扩展?这里似乎包含一个问题:美国似乎只能过度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才能维持自己在今天的生存。”我说:信用扩展是需要条件的:没有中国及新兴经济体的实体经济的扩展,就没有美国经济的近年的持续扩展。负债首先要有愿意提供(实物)资产的对象或者接受所有权凭单,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就是后者的主体。美元的国际地位,是美国经济实力的体现,这绝不是骗局。
  我在跟帖中还指出,世界金融危机,揭示出一个矛盾:世界货币的无国界性与民族国家存在的不相容性。新的挑战要求新的制度创新:如何在目前民族国家存在的前提下,构建一个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有利于世界贸易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扩张。在此,我想替美国政府及美元说一句公道却不惹人喜欢的话: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支撑着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美国政府的美元政策,尽管是基于利己的策略,但客观结果有利于全世界。我这样说是有经济学依据的:现在的世界经济,归根结底是商品经济,它必定要遵循商品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是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上的,它是价值经济,即必须围绕有效需求进行资源配置。
  
  2009年5月29日,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复苏,我发表了这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帖子:
  经济危机让一些假经济学家发了财,也让一些非经济学家现了形。
  落潮了,大家能够看到到底谁是裸泳者。

  
 

个人简介
学术专著: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统一经济学的视野》,台湾兰台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每日关注 更多
李克洲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