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与荣智健下课

况杰 原创 | 2009-07-01 01:13 | 收藏 | 投票
中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 备受关注的中信泰富外汇期权合约巨额亏损事件余波未平。几天前,素有“红色”掌门人之称的荣智健黯然离职,再次把中信泰富推到了风口浪尖。昨天,经济之声《经济观点》节目邀请危机管理与投资专家,共议荣智健离职及信泰富巨亏背后的故事和启示。请看中央台经济之声记者王思远的报道。

    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是其在澳洲投资的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防止汇率风险,中信泰富与澳洲公司签订了4种澳元投资杠杆式外汇合约。约定以澳元兑美元0.87的汇率为界,当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专区汇率差价,但一旦汇率低于0.87中信泰富则必须以高汇率接盘,但是双方并没有对此设定终止条款。随着去年澳元连续贬值,中信泰富出现了高达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在经历了高管辞职,警方介入调查等风波后,集团掌门人荣智健在4月8日宣布辞职。

    无论是中信泰富集团,还是掌门人荣智健在业内都是打拼多年的实力派。因此,中信泰富的巨亏被外界视为一次非常低级的失误。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戴鹏则认为,0.87的汇率在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相当于为了锁定收益而放大风险的一种做法,这是期权投资的大忌。而对于随后中信泰富没有及时披露亏损信息和果断平仓止跌,戴鹏的看法是,“出现暂时的亏损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未来是否有机会扳平。所以出现亏损后,它并没有去止损,而是在想方设法筹集足够多的资金,逐渐的越陷越深,造成巨额损失。这既是因为他们对资本市场错误的估计,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曾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带来了强大的自信。导致了最后可怕的结果。”

    众所周知,中信泰富这样的公司的财务运营和决策通常是财务总监、董事会双重管理,同时要接受香港证监会的监管。在如此多重保障下仍然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国内著名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咨询专家况杰先生的观点是,155亿亏损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巨大的监管和问责机制缺陷。

    况杰:机制当然不完善,尤其是央企这边的机制不是很完善。这个事去年就已经暴露出来了,去年中信集团拿15亿美元注资,避免了中信泰富的破产。当时没有问责,看来是有一定问题的。

    和香港另一位商界巨头李嘉诚专心于实业投资不同,荣智健30年的奋斗史可谓成也资本,败也资本。回想到昔日美国商业巨头安然公司的倒闭,到不久前国美电器前掌门黄光裕的落马。似乎实体企业注定难逃资本市场的利诱,对此戴鹏教授认为:“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产品经营就会让位于资本运作。但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我们进行资本运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论是中信泰富,还是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不顾风险努力去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寄希望于这样实现企业的短时期内快速成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

    事实上,在中信泰富之前,很多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对赌中,中国企业亏损累累,从中海油到中国远洋,再到东航国航等。中国企业的交易对手中不但有贪婪的国际对冲基金,连花旗、高盛等国际投行也不甘落后。因此,中国企业还需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对国际资本规则的充分理解,在国际资本的对赌中突围,任重道远。

 

个人简介
战略和营销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工学士,国立爱尔兰大学Smurfit商学院MBA.有十多年企业管理经验,曾任某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高级经理.为GE医疗,日立,三洋,中国移动,云天化,金晶科技,北京城建,博士伦中国,三瑞科技,大鹏证券等企业提供…
每日关注 更多
况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