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三个问题

李冬会 原创 | 2009-07-17 09:47 | 收藏 | 投票

一.错误或想当然的假设

二.脱离现实的定义.

三.自相矛盾的解释

 

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们与其说是那是一种错误的假设,倒不如说是一种想当然的认定。马克思认定职能资本家的劳动是一种剥削别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劳动,而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认定货币资本家完全就是寄生者——他们根本不劳动。马克思甚至矛盾地认为货币资本家是处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的。

基于上述假设或认定,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唯有雇佣劳动者才是价值从而所谓剩余价值的创造者。

    我们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劳动从而创造价值的,必须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想像。他应当首先证明他们倒底是劳动的还是不劳动的,而不是假设或认定他们是劳动的或不劳动的;否则,我们一旦推翻了他的假设或认定,他的理论大厦也就轰然倒塌了。马克思显然是在本末倒置,应当作为分析的结论的东西,他却作为条件提出来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种体现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从而使所谓的价值仅仅决定于生产方面,而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从而评价无关——我们且不说这种评价的客观基础如何。

但是,在社会现实中,一种商品的生产,必须与建立在消费者的主观判断基础之上的需求相吻合,才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而那种不能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的商品,消费者也不能从这种商品中获得相应的满足。对于消费者而言,一种不能使其获得某种形式的现实满足的商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许消费者的判断是错误的,但他们从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是在当时是真实的。几爿牛羊肉对于僧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一套《资本论》对于文盲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这牛羊肉会使僧人们获得满足吗?这套《资本论》会使文盲受到启迪吗?如果他们从中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有人会因此而感受到了痛苦,我们能够硬说他们得到了什么价值吗?现实生活中,有人宁愿把钱更多地花在吃上而不是穿上,还有人则相反;他们总说相反的选择对他们不“值”,这个“值”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价值。

不错,这牛羊肉和《资本论》是凝结了相关生产者的劳动——或者说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事实上充其量不过只是其生产的成本罢了。由上分析,这种商品成本,绝不必然等于商品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本身,它们至多在长期内存在着一种相等的趋势;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谈论或接触着价值(请不要用价格代替这里所说的价值)。难道我们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虚幻的吗?可是消费者的感受恰恰是真实的!

因此,马克思的价值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但他却用彼价值代替了此价值——一件对我们毫无用处甚至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东西,马克思会告诉我们它对我们是有价值的。如果考虑这种区别,则马克思至少混淆了价值基础与价值。

关于最后一点:

    马克思一方面认为商品能否满足别人的需要(包括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同质性问题),必须在商品交换或社会过程中才能得到证明;一方面却又脱离这种交换的社会过程而说明所谓的商品价值。换言之,他的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说法,只是针某种商品而言,而对于不同的商品,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质的。因此,他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说,他的论证是难以自洽的。

个人简介
本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价值理论的研究。认为价值理论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诸多政治经济问题之滥觞。换言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关乎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的伦理与法律上的正当性问题。因此,可…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