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不改 统计失信问题难以解决

叶檀 原创 | 2009-08-14 15:50 | 收藏 | 投票

激励机制不改 统计失信问题难以解决

2009-8-15 南方都市报

 

    今年上半年,地方统计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再次引发人们对统计数据虚假的关注。

 

    我国GDP数据统计有“两条线”:一条由国家统计局及下辖的各省调查总队,以大规模统计抽样方法统计而来;另一条,由各省、地方统计局通过县乡、地市等统计机构的数据上报汇总得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GDP打架,正源于这两条这“两条线”得出的GDP数据,因地方数据与国家数据有所差异,经常引发置疑。

 

    这不是第一次。

 

    早在2007年1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指出,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GDP存在数据差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核算制度,国家和省市是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来核算各自的GDP,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的GDP,各省市计算各省市的GDP,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全国层面可以消除重复计算,而地方难以消除。二是对服务业核算较弱,国家核算和地方核算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不同,这造成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全国数据由于有海关统计数据等,从总量上看比地方要相对容易;三是社会太关注GDP。

 

    中央与地方统计数据打架比万马齐喑要好,统计部门完全可以做假做得天衣无缝,而现在是将内部矛盾暴露于公众之前,诚信度比以往的统一的漂亮数据要好得多。

 

    虽然如此,也应该认识到,统计长期失信,将使中国经济政策成为盲眼,将使政府失信于民,绝非小事。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提出,统计部门正在抓紧研究由国家直接核算省级GDP的实施办法。

 

    马建堂先生提出的方法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加强对源头数据的管理,比如通过加强企业对中央的直接报送等办法。这一办法虽然能够加强统计的准确性,却是对现行统计制度的否定:如果地方统计部门难以独立,中央统计部门只能重建信得过的统计体系,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但中央统计派出机构也要与地方政府、企业打交道,如果地方政府的数据与品质全不可信,最终我们将结出结论,地方政府的上级的数据同样不可信,他们难免受到地方数据的影响,以营造气氛。

 

    要解决地方政府普遍的失信,关键在于解决激励机制,为什么地方统计部门有造假动机,为什么地方统计局毫无顾忌的闭门造车?

 

    一篇地方统计部门的文章部分回答了这一疑惑。根据某地级市下辖区统计局工作人员在《中国统计》杂志的撰文,指出六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两条是,统计部门实行的是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业务,地方政府负责人事编制、事业经费的管理体制,地方统计局为了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开展市、县、乡、村等排序活动,夸大了统计数据的功能。也就是向上邀功以便获得更多的经费;其次是基层统计站或统计局“戴着地方的乌纱,吃着地方的财政,”有可能成了围绕目标“统计”,进而“生产”出一些“虚胖”的却是法定的数据来。企业与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必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自身利益受损的风险,向毫无能力的公众提供真实数据。

 

    统计数据真实,必须要有独立的统计人员,他们通过上级的拔款,能够获得有尊严的生活。财政的独立是统计独立的基础,不论行政上从属于地方还是中央政府,都无损于统计人员的独立性,从属于哪级政府也就无关紧要。要解决统计失信,根本还在于让地方政府丧失造假的激励机制,如果造假营造出多余的GDP不仅要地方企业多纳税,还无益于头上的乌纱帽,还有哪个地方官员有兴趣造假?如果造假一旦暴露要遭受上级与人大的严厉问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有哪个地方官员敢造假?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各地官员纷纷成为招商大员,狂燥的GDP热愈演愈烈,地方政府充当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马前卒,而能够取代GDP的民生幸福指标远未出炉,能够解决地方财政的税费关系远未理顺。事到如此,地方政府为了展示能力、为了生存也会追求GDP——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要让从地方到中央的统计部门具有独立品格,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其指责地方政府造假,重建独立的统计派出机构,不如利用现有系统,建立独立的统计品格。

 

注:中央统计局是好的,地方统计局是坏的,这个思维与地方官坏,皇帝好的思维一脉相承。
    想想历史上的陈炯明、阎锡山、刘湘等人,为广东、山西、四川所做出的贡献,就知道不是地方大员品格好坏,而是机制问题。
    好的机制无法推广到全国,中央的政令无法下达到地方,为什么?难道所有的部门都必须由中央部委垂直管理?
    关键是激励机制。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