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中国有没有公民社会?

孙立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9-08-18 18:33 | 收藏 | 投票

    来源:搜狐公益

    主题报告六: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觉醒 嘉宾精彩发言

  孙立平:我真的很不适合在今天这个场合讲话,这个场合应该说点鼓劲的话,但是我的心里比较阴暗,在这种心态情况下我说三句话,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我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1年之后坐在这讨论中国的公民社会问题,31年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人20多岁、30来岁工作,现在应当退休了,如果一个人30年前是30来岁、20多岁,那时候他身为一个孩子,现在孩子也能生孩子了。

    一代人的时间,改革开放31年,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他方面的成就我们不说了,但是中国的公民社会究竟在哪里?刚才萧教授在讲这个问题,我有点赞成王名教授的意思,中国有法国一个公民社会?甚至退一步说,我们能够容纳公民社会的制度框架和社会生态在什么地方?我们系有一位教授,也是我的朋友,当然也是同事,他的几个学生都在做公民社会的研究,过一段时间就问他的学生公民社会形成了吗?学生说没有,过段时间再问学生形成了没有,学生还说没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要看我们公民社会发育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二个意思,一场大灾难给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和衷共济甚至也是精神升华的机会,在这个机会中人们看到了高尚,也看到了崇高和社会的进步,汶川地震后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用制度固化进步的成果”,中国社会历来都不缺乏进步,我们经常会进步,有时候进步的相当不错,哪怕这30年我们把各个时期出现的进步合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社会和今天就大不一样,但是中国问题是社会往往有了进步之后过一段进步就没了,非典时候人们就说社会要进步,过一段回去了,汶川地震又要进步了,今年猪流感没弄成,要弄成了,又得进步一回,我们社会能够看到进步的积累吗?所以要考虑进步的机制。

  第三个意思,为什么要有社会?去年年末比利时几个月时间里没有政府,人民的生活井井有条,说明了社会的重要性。这几个简单例子可以说明为什么要有社会,这个社会实际上是一种人类自我进行组织的方式,这个社会同时面对着两个东西: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一个东西,实际上还有一个东西人们很少讲,有人叫做能动社会,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是面向国家的,能动社会是面向市场,也就是说社会有两个面向:社会、国家和市场构成了社会大众的三个重要主体,三个主体当中如果没有社会会怎么样?假如放到今天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逐步实现市场经济背景下,我觉得可以预见两条:第一条,这个市场有可能会成为坏市场,一个市场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市场,得有一个能动的社会在制约着它,比如我们讲企业社会责任,这是和消费者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和消费者的公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企业为什么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因为有一个社会的存在,如果没有社会,可能是一个坏事情,没有社会,在市场经济提出下可能会有一个比原来的权力更全面、更任性的权力,为什么?过去我们的权力是无所不包的权力,但是那时候经济是简单的经济,没有社会,那时候处理的问题很简单,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的调拨,解决这些问题就行了。一个社会实行了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生活在复杂化,在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社会,会要求一个比计划经济更大的权力来管理这个社会,由于有市场经济机制的支撑,有几十年经济发展成果的支撑,会更加强有力,更加任性,更加无孔不入。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孙立平:萧教授非常有激情,我回应一下萧教授感觉的回应,包括台下有些同志的意见。文革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全民精神状态是很进化的,叫共产主义也罢,社会主义也罢,公民社会理想状态也罢,那会儿其实都实现了。30年改革开放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物质主义潮流席卷而来,在社会生活中间看不到新人,我们很焦虑,在汶川5•12地震中间突然出现了很多志愿者,这是不是公民社会?我觉得要分开,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从来不乏急公好义、救助弱小文化基因,在适当的历史时段就会爆发出来,这是我们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社会诉求的公民社会是另外一个概念,是在现在法制、民主基础之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呼吁公民社会到来的时候,对它的道德内涵当然可以提出要求,但是不要过于理想化。

  孙立平:刚才有朋友问什么是公民社会?其实萧教授回答最合适,我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从我的感受上来说至少三层含义:第一公民首先得是自由的个体,刚才有位同志讲是居民,其实我们主要还不是居民,我们主要是人民群众,这个人民是不可数的名词,公民是可数名词,人民是可以从总体上肯定具体上否定的概念,过去叫为人民服务,人们就是这个东西,公民首先得是能够承认他独立存在的自由个体,第二层意思,责任很重要,我也同意从我做起,但是从我做起,这话我们说了无数年了,但是没起什么作用。所以预示着有第三层意思,公民是有自己权利的个体,由这些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就叫公民社会,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90年代初,逐步转向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研究。著有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处境的《断裂》、《失衡》等。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