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平衡短期指标与长期利害应成政府未来工作重点

韩和元 原创 | 2009-08-31 08:03 | 收藏 | 投票

  有效平衡短期指标与长期利害应成政府未来工作重点

 

     

Email:mylisa520@126.com

 

为了遏制因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政府当局可谓殚精竭虑。为了应对危机及因此而带来的经济下滑,各国政府都及时出台了各项经济刺激计划。中国亦不例外,对于经济近期出现的强劲反弹,我们可以将其归功于去年底推出的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万亿刺激计划。只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亦需注意到的是,当前的反弹仍然过于依赖于人为压低利率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的推动。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率达到33.5%。从绝对金额来看,200816月份的总额约为6.8万亿,而今年同期则达到了9.1万亿。扣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则投资增长速度还要更高。

该方案的功能在于,在私人资本不愿意进行投资的时候,由政府主导投资可以弥补因私人资本退场而产生的需求不足。在短时间内可以刺激包括GDP增速、投资和企业利润、出口、就业在内的各项经济指标。但该系列刺激计划的弊端亦是显见的,特别是事关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经济指标上。

但近期政府基于短期经济指标的考量,而出台了过度的刺激政策,这在无形中妨碍了市场对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和资源优化再配置的力量。某些经济刺激政策事实上已经阻碍了这一过程的形成,当前刺激计划的典型特征是:保短期经济指标增长有余,而在促进结构调整,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方面却显不足,某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回归传统发展模式的倒退。

通过压低市场利率、让信贷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来阻止危机的扩散,在某种程度事实等同于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是非地给那些受到冲击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一种最终担保。这种处理方法无形中给市场带来“资源配置的道德风险”,对于市场本身而言,本来就应该经受这又一次危机的洗礼,以此来清退这些年来不计后果的投资,使资源逐步向那些更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从而形成有效的资源的再配置。

在这种方案的实施下,事实上使得竞争力差的企业反而比竞争力强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保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钢铁行业中找到佐证-----有关数据和资料显示,最早恢复生产的不是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而是那些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钢铁厂。另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信贷政策和信贷习惯决定了,人为压低利率的信贷政策事实上已对毫无可抵押物和政策优势的私人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这种效应又无形中,为私人企业在创造新的产业、创造新的需求上提高了进入门槛,进而抑制其创新动力。而大量的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稳定就业的诉求,及拥有固定资产等融资条件下,获取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从而再次使得大量的资源集中在这些低附加值的工业部门和出口部门,如果这样的政策长此以往,那么我们所预的摆脱国内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外部需求的想法亦成泡影。

不过,我们也得承认,政府近期的干预也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即对经济危机的放任可能像1929年美国一样,给中国社会带来大的动荡。确乎社会的动荡,无疑将会将危机蔓延的更为宽广,进而再影响社会的稳定、创新和国家社会的福利、甚至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干预行为的目的都明确指向,为避免社会大的波动,保持社会的稳定,而不是拯救某个特定的行业或机构。

虽然政府的这种做法,也许不能算是愚蠢,甚至可能是正确的,毕竟如凯恩斯所说的“长期而言,我们都一命呜呼”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短期”的重要性,因为“生命和历史都是由‘短期’构成“〔Life and history are made up of short runs〕。不过我们仍然认为,基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短期指标的基础上,政府也的确需要对事关未来发展的长期经济指标予以关注。

我们也承认有时候短期利益于长期利益是相互矛盾的,譬如这次的刺激计划或许维持了短期经济的强劲反弹,保障了就业、促进了GDP的增长。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为未来埋下了财政压力以及银行贷款坏账的隐患。更重要的是,在前一轮政策刺激下所形成的经济结构性风险,在过度的干预措施下,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反而被新一轮的刺激计划捂住了。这种以新债还旧债的滚雪球式解决法,只能够将问题推迟而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人为干预下,只会将原来已经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越积越大,而这将进一步威胁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必须权衡利害。

对于今天所面对的经济问题,我们如何有效的在保证短期目标的达成(就业、GDP的增长、企业的利润~~~以此来达成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上又能够平衡长期利益(国家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认为该问题应该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关于这一点,中国古哲早就有所警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全球经济之忧何尝不跟当日格林斯潘们的只顾短期而忽视长期影响有关呢?!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