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范子军 原创 | 2009-09-24 11:3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就在中央和地方出台多种政策措施,想方设法刺激经济企稳回升之际,一波“民工荒”寒潮悄然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显现,不但引起了用工单位的忧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民工荒”?这里不单是个供求矛盾和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有着多种复杂的因素:

一是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多种保增长、促发展措施,其积极作用已经显露,这在一直处于经济发展前沿的长三角、珠三角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企业生产的恢复、经济的增长,对用工需求出现较大增长,所以,短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恰恰经济升温的利好表现;

二是为应对金融危机,不少地方和企业向市场要机遇,靠竞争求生存,致力于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随之带来了对民工素质结构、技能水平的不同要求,因而一时出现了民工供需脱节,一边是“专业”对口的民工难找,一边则是不符合用工要求的民工在“撂荒”;

三是用工供求对接尚存障碍。民工流动性极强,往往是此处期满就流往别处或者回老家,受时空限制,民工获取用工信息本身就有个时差,加之大都路途遥远,难以做到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况且民工们不可能闲在家里等消息,说走就能走的,因而意欲出手救急,也往往是远水难解近渴。

四是用工理念和机制方面存在误区。当人力市场供不应求时,民工是个宝,而一旦饱和,就被当成“包袱”。前些时受金融危机冲击,南方一些省份就提出限制外地农民工进入。如今“民工荒”来了,明确宣布收回成命、取消限制肯定不现实,那等于打自己耳光,而民工们吃不准当地政策是否已经松动,也不敢贸然前往;

五是民工就业理念发生变化。经历了年初的大规模民工返乡大潮,不少民工开始意识到长期漂泊异乡缺少必要的保障,没有稳定感、归属感。尤其是各地为此都普遍对返乡民工进行了适应性就业培训,部分民工在家乡已经找到新的就业或创收门道,因而打消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六是“民工荒”让民工利益诉求开始觉醒。局部地区的“民工荒”,使得民工有了选择工种、待遇,跟业主讨价还价的条件,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有活儿干就行的生存状态,不再甘于“高强度,低薪资”的工作环境,不少人在观望、在选择甚至开始攀比,这也使得一些用工企业慌了阵脚。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可能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用工企业都不应等闲视之。当然在民工荒面前我们也无需慌张,相反,认真剖析其成因,或许能够成为化解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农民工问题的契机。只要积极开动脑筋,寻求对策,完全可以有效化解“民工荒”危机,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规范农民工用工机制,确保其就业的相对稳定性和流动的有序性,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第二,强化农民工培训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适应性培训,让农民工及时掌握一些新技能,满足新形势下用工单位的新需求;第三,完善农民工薪酬管理办法,国家或者地方可以出台指导意见,改变农民工工资过低和缺乏参照的状况;其四,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帮助农民工解决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就业等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成为投身于一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人。

个人简介
观察中感悟价值; 学习中提高素养; 交流中拓宽视野; 思考中品味人生。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