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18亿亩耕地红线

段绍译 转载自 茅于轼博客 | 2009-09-06 15:21 | 收藏 | 投票

 

 

再论18亿亩耕地红线

——对官方评论的反应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经过认真的研究,确定用红线不许越过来保护18亿亩耕地是不必要,而且是有害的。最近官方对此有了反应。再次认为设18亿亩的红线是必要的。两种对立的意见显然没有统一起来。对官方的评论我有如下的反应。

    官方评论说,我国现有多少耕地,用于种粮的,种棉花的,种蔬菜的,中油料作物的各需多少。总起来看耕地是非常紧张的。因此得出结论保护耕地是非常必要的。对这些意见我都同意,所得的结论,要保护耕地我也完全同意。但是这一论证跟18亿亩红线不许越过无关。

    我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这一结论许多年以前就达到共识了。但是土地的稀缺不仅仅表现在耕地上,同时也表现在一切使用土地的地方。我国的城市用地一样非常紧张。交通道路用地非常紧张,住宅用地非常紧张,工业用地同样紧张。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将有五六亿农民要进城,城市用地的问题非常突出。如果比较土地的各种用途,可以说,农业用地相对而言是不那么紧张的,是有潜力可挖的。官方评论的片面性就表现在只谈农业,不谈其他的土地需求,不比较土地在各种用途上的紧张程度。经济学分析和专业分析不同的地方就在此,一个照顾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一个只看本行业的资源配置。

    我国土地如此紧张,将来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还要增加,土地的其他用途也要适当分配,看起来似乎是死路一条,没有解决的希望了。人们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困境,看不到发展的机会。事实上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很多。科技提供的机会几乎是无限的,近来出现的基因工程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其他在肥料,种子,机械,运输,保管,利用等方面,科技都不断在进步。光减少浪费这一项就能有相当于一亿亩产量的数目。通过粮食贸易改善资源配置,同样能增产节约。在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贸易能避免成本高的生产,增加成本低的生产,使总成本降低,产量增加。从全球的角度看,粮食贸易的机会远远没有用尽,全球粮食自由贸易的谈判一直遭遇挫折。世界上土地有剩余的国家多的是,我国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5人,美国的密度只有我国的四分之一,俄罗斯的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9个人。中国连国内贸易的机会都远没有用尽。十年前中央还要求各省粮食自给,至今也没有正式停止这项政策。

    历史地看问题,六十年前刚刚解放的时候,放在新政权眼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喂饱这5.3亿人口。这个问题在以后的三十年里基本上没有解决。到改革开始时,还有两亿多人一年缺几个月的粮食。五亿人的粮食尚且解决不了。如果谁说我们能够解决13亿人口的吃粮问题,而且吃得饱,吃得好,不但吃粮食,还要吃鸡鸭鱼肉,吃水果,吃海鲜,喝牛奶,吃得要减肥,要避免营养过剩。别人一定以为此人是痴人说梦话。可是六十年后我们做到了。拿眼前的困难看成一成不变,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何况我们现在并不缺粮,粮价并不贵,贵的是住房,交通。其所以贵,就是土地贵的缘故,部分就是耕地红线造成的。官方的意见还要强调耕地红线,实在是脱离实际,光看见本部门的事了。

    从分析方法来看,官方的方法是经验分析法。换一套数目字,同样可以用于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六十年前。它无非是证明耕地不够用。我们从来都是耕地不够用的国家。所以这种分析法不能给我们以新的知识。我们需要的是边际分析法,针对目前的形势,是增加一些耕地减少一些其他用地好呢,还是减少一些耕地增加其他用的好,要讨论各种可能性,并从中作出选择。更重要的是不能光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要看到全局的利益。

 

 

个人简介
与茅于轼教授唯一签有《拜师备忘录》的亲传弟子,先后担任过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学术合作负责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MBA导师、重庆理工大学MPAcc研究生导师、段绍译快乐理财游学苑苑长、《新浪财经》理财专家及茅于轼教…
每日关注 更多
段绍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