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构建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研究

何党生 原创 | 2010-01-26 06:26 | 收藏 | 投票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研究,对于当下的芜湖和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开展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研究,有助于准确地把握《规划》的基本内涵,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准确地把握金融海啸对我国特别是对中部地区及芜湖市经济产生的影响,紧紧围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

  示范区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主题是承接,核心是转移,目标是示范。抓好并用好这个历史性重大机遇,重要的是坚持总体目标,锁定阶段目标。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途径是从知识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资本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移。每个产业链之间转移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当条件成熟后,产业将向下一个链发生转移。皖江城市带目前基本处于劳动密集型这一产业链上,芜湖市更是如此。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迄今为止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设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这都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可以大大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能力和水平,直接推动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构建。

       开展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研究,将大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科建设。多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体系的问题,在皖江城市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大背景下,研究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问题,将提供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用最前沿也是最基础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科提供生动、鲜活的案例。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规划》政策效应的角度,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浪,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呈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方式多样化;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由此,分析“十二五”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特点:产业转移中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仍将是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重要领域

     第二,分析皖江城市带特别是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有条件、优势和效应和问题。

      2008年初胡锦涛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我们要分析皖江城市带的的基础条件-----从区位、生产要素、产业基础及配套设施、市场需求、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地方政府的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入手,认为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多数基础条件方面具有优势,且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契合度较高,双方互补性很强,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效应:一是带动效应;二是优化效应;三是集聚效应;四是扩大效应。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投资软环境的创建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可能对承接产业转移造成一定的影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东部发达地区的阻力,如沿海发达地区也存在一些相对欠发达区域。为了促进这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些省份也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本省资金向这些地方转移。这样造成了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对产业转移的拦截。另外,产业转移的极化效应也使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继续向东部地区聚集,从而减弱了东部产业转移的推力。因此,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一定要把握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当前,长三角正面临外围扩散趋势,皖江城市带在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皖江城市带产业梯度转移的差异,皖江城市带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烟草、橡胶、有色、塑料、水泥、冶金、汽车及零配件、电气机械等行业,而国外及长三角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汽车、钢铁、电气、电力、纺织、服装鞋帽、化工、石油加工等行业。通过区域间产业结构整合,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重点分析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新视角和新路径。

       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倾向于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扶持政策、改善服务理念等方面来寻求突破。具体到芜湖而言,这些措施仍然会面临着同质竞争,无法彰显出芜湖的特有优势,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我认为,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主要内容:依托皖江黄金水道,以国家级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打造芜湖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以各具特色的县区工业园区为配套,开拓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纵深区域;同时以芜湖城市为核心,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省发达城市的合作,与皖江沿江各市县的联系,将各市县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发展,扩大长三角产业转移在皖的纵深腹地,使之成为安徽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强大推动力,并带动全省其它地区的横向经济合作,为全省、全国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一种新模式。

    关于芜湖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重点放在打造产业集群上。主要思想包括:

  第一,芜湖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以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博奕模型进行分析,该博弈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十分类似,其纳什均衡是:芜湖形成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大规模转移。因为产业集群会产生集群效益。不管对方如何选择,芜湖“形成产业集群”所获得的收益总是高于“未形成产业集群”的收益。因此,为加快芜湖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步伐,芜湖首先必须着手规划和打造自己的产业集群,重点关注和引进那些能够在本地资源背景下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项目和企业。

  第二,挖掘沿江优势,打造芜湖沿江产业集群。主要思路是:强化芜湖的优势产业:汽车、机械设备、冶金、化工非金属、轻纺产业、生物、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旅游、现代农业,规划建设芜湖核电项目,研究芜湖大型煤碳储运基地,建设芜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将芜湖建成皖江城市带最重要的航运枢纽,规划建设芜湖铁路客货运站场、芜湖民用机场,打造现代空运、海运、陆运的优势;把沿江经济开发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充分挖掘沿巨大的能源蕴藏量,依托水源、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在沿江两岸发展农业及重化工、冶金等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基础产业,并以两岸产业基地为轴,借水路与陆路等交通之便向腹地进行辐射,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分工合理、互补互给的产业密集带,从而带动整个皖江流域发展。

  第三,芜湖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培育不同于同类城市发展的内生优势。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源、政府扶持政策、服务理念等措施都不是芜湖所特有的,对这些措施的过分依赖,只会导致同质竞争和无序竞争,也不可能打造出芜湖作为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特有吸引力,单单依靠这些东西也无法承载产业集群的建设重任。别无他求,只有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芜湖城市整体的产业布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餐馆娱乐、动漫、会展、商贸等第三产业为核心产业,以生态农业、水产、水利等第一产业和航运、物流、汽车、核电等第二产业为两翼,各产业相互支撑、相互拉动、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最后,分析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的金融支持、财政政策支持以及芜湖产业技术学习及自主创新问题。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