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疯狂投资是经济疯狂的罪魁

叶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10-01-27 19:23 | 收藏 | 投票

地方政府疯狂投资是经济疯狂的罪魁

2010-1-28 南方都市报

    2010年是信贷从高烧回归正常的一年。目前央行通过紧缩货币给信贷降温,信贷高烧的另一个源头是地方政府的投资,有必须严格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控制地方投资项目。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2009年整个中国经济超出预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刺激经济的政策力度超出了预期。根据我国政府2008年11月份公布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投资的安排是4万亿元,新增贷款的安排是5万亿元。但在中央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外,各地又新上了很多项目,投资增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次高峰。
2010年投资高烧难退。一是大部分去年开工的投资项目将进入建设高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要有四五年的建设周期,第二年、第三年往往是施工高峰,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非常大。所谓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其次,地方政府食髓知味,依然寄望于高投资与房地产拉动经济。各地政府作为本地市场主导投资者,天生有大干快上、做大规模的冲动,以获得优异的经济数据与政绩,避免被其他省市吞并。


    仅举三个地方的数据就可窥一斑。2010年四川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5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个数、金额创历年新高。今年四川省已确定投资的重大项目为650个,项目总数较去年增加了150个,涉及总投资金额为3万多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000多亿元。这批重大项目涵盖了350个续建项目,150个新开工项目和150个储备项目。山东敲定1.98万亿元的结构调整投资大盘子,占今年计划总投资的比重约88%;河北省提出2010年要下力气抓好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安排1300项,总投资1.6万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500亿元以上;而江苏省则计划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1.7万亿元,增长24%,而且项目大型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10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达到28个,50亿元及以上的大型项目81个。按照地方政府的规划,今年的投资规模必定大于去年,信贷总量至少也将与去年持平。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信贷总量将保持在10万亿以上的高位。


    有财政专家认为,新的投资项目资金依靠政府扩大公共投资是不够的,还应出台多种措施拉动民间资本,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行业。但在高速铁路上的尝试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由于民间资金进入国企只有出钱的份,没有话事权更无管理权,分红遥遥无期,即便进入这些行业的民资也不得不赶紧撤退。


    地方政府投资高烧不退,信贷就会在压力下被迫增长,经济将持续高烧。依靠规模扩张的路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转型无法完成。以信贷增长最快的重庆为例,2009年全年贷款增量与前三年贷款增量总和基本相当,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国第一。基本建设贷款、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是三个主要投放领域,可见投资基建与房地产是拉动GDP的主要动力。


    不压住地方政府的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地方负债节节攀升,财政隐形赤字将难以控制,金融存在崩溃危机。银行的风险与地方财政捆绑在一起,并不比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更加安全。


    地方政府的融资胃口之大让人吃惊。目前涉及范围更广,除了传统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土地储备、国资经营等领域成立融资平台外,还在第三产业如文化等行业成立融资平台。同时数量也在急剧增加。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1万多亿元,2009年中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有商业银行人士称,截至2009年末,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约为6万亿元。目前,全国四级政府融资平台超过8000家,不断推出新的融资平台,完全超过地方财政所能负但的偿债能力。


    更危险的是,由于投资无度扩张,产业产生扭曲,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在公布的8种重要工业基础产品产量,与2008年相比,下降的只有原油18949万吨,同比下降0.4%;原煤29.6亿吨,发电量36506亿仟瓦时,分别增长12.7%和7%;受益国家调控政策,钢铁行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9年生铁产量达5.44亿吨,增长15.9%;粗钢5.68亿吨,增长13.5%;钢材6.92亿吨,增长18.5%。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使水泥产量年增长17.9%,产量达16.3亿吨。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的经济体,中国的财富进入水泥、粗钢等原始行业,没有为未来的科技、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重新审视中央政府的大项目,转而鼓励民间投资,开放行业壁垒,才能抑制中国的水泥经济与无度的信贷扩张,才能从投资转向消费。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高烧之源。

 

注:猫弟说房地产得益的是地方政府,现在责罚的是投资者与开发商。从来如此,在清算时,地方政府就不是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而是行政主体了。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