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们也要逃离沈阳?

刘长杰 原创 | 2010-10-13 00:13 | 收藏 | 投票

  难道我们也要逃离沈阳?

  本报主笔 刘长杰
  

  一个中秋节和“十·一”长假,让沈阳市民彻底体会到了大塞车的滋味。按现在国际通行的说法,就是“城市幸福感”急剧下降。

  而这几天由塞车引发的有关城市幸福感下降的报道,也占据了各主流媒体的显要位置。先是有北京市政协公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区的交通拥堵情况正日益恶化,每天堵车时间已由2008年的3.5小时增至现在的5小时。网友就此戏称首都为“首堵”。接着,一篇《中国城市病集中爆发:GDP与幸福感已背道而驰》的重磅报道,直指“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热点话题,并提出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城市病”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最近的一篇报道,则鲜明地提出“一线城市幸福感不断遭质疑,逃离北上广口号愈发响亮”。

  尽管有人质疑包括交通拥堵在内的所谓的“城市病”是否真实存在,继而探讨能否以制度改革推进城市资源(比如托儿所、医院等)的公平分配,但是,“城市病”在理论上依然成立,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正日益成为各国学者重点研究的焦点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城市病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人口贫困化等多种现象,不过,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病的首要问题。因而,从交通拥堵程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居民幸福感指数,并不违背常理。不久前,IBM就曾发布过一个全球交通痛苦指数,北京和墨西哥城以99分(总分100)位列全球之首。

  很幸运,现在的沈阳还没有进入全球交通痛苦指数的榜单;甚至有媒体还将沈阳与天津、重庆、成都、合肥、南京等城市一道,列为国人最该前往发展和生活的二线城市之一。“逃离北上广,就选大沈阳”,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口号。然而,即便不考虑这个长假造成的严重交通拥堵,就以当下逢早晚机动车出行高峰就堵这一点来看,比照IBM制定的十项指标,近一年来沈阳的交通痛苦指数迅速增长,也是一个不争之实。而围绕着城市病的其他表现,沈阳面临的考验一点不比其他大城市轻松。

  三年前,沈阳被评为十个“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我们认为,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理由:第一,沈阳城能够让富强者和贫弱者同样生活得很快乐,是和谐之城;第二,沈阳是中国的物流集散重镇,商品获取渠道便捷、价格较低,是商品之城;第三,沈阳的交通系统完善、通畅、便捷,尤其是快速出城系统,堪称典范,是舒适之城。

  但是今天,沈阳交通系统的通畅、便捷,已经大不如前,城区的交通拥堵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环以内,高峰时段70%的交通干道已经接近饱和,还有10多处路段、20多处道路节点堵车严重。焦虑的出行者,会让“幸福感”随风而逝。

  从今年年初开始,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抱怨沈阳越来越不可爱,也偶尔有朋友就此讲到是否我们也终将“逃离沈阳”?这种气氛的蔓延,应该引起这座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沈阳的城市化第一没有“过度”;第二,除了交通拥堵,城市病的其他表征还并不明显。这意味着,沈阳如果希望再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标,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通拥堵。

  便捷而高效的交通系统,是沈阳的核心竞争力,也事关每一位沈城居民的切身利益。
在沈阳加快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这一基础性目标的同时,也要在交通管理上实现系统的升级和突破,做到加强交通执法与促进交通管理系统人性化协调有序地发展。通俗说,就是既要讲建设,又要讲管理,一手抓交通设施的升级和改造,一手抓交通管理的协同与提升,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事实上,作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我们不想逃离沈阳;身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我们为何要逃离沈阳?沈阳是后发城市,在走向大城市的道路上,希望不要过早重演大批青年“逃离北上广”的历史。

  ***注:此为发表于20101011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1011/sdsb559375.html  时有改动。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