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战与贸易战能否避免?

张明 原创 | 2010-10-07 22:0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世界经济总是在经历这样一个轮回:当全球性危机爆发时,各国之间能够求同存异、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然而当危机大致结束,各国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这些国家通常就会让国别利益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各种国际冲突和摩擦就接踵而至。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在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黑暗时期,各主要国家尚且能够采取集体行动,实施刺激性货币财政政策,从而推动了金融市场反弹与实体经济回暖。然而当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之际,汇率站与贸易战的阴影却不期而至。

  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IMF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0年与2011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7%与2.2%,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达7.1%与6.4%。

  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而言,目前的主要任务仍在于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方面,由于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均显著扩大,且欧元区已经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实施刺激性政策的余地不大。货币政策方面,最近美、欧、日央行均相继公布了新一轮的定量宽松措施,日本央行还进一步下调了隔夜拆借利率。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信贷紧缩没有显著改善,目前发达国家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均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善净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就成了发达国家的政策重点。因此,通过推动本币贬值,或压迫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就成了发达国家提振净出口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迅速反弹,这些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为应对通胀压力,部分经济体(例如巴西、印度等)选择了加息。在发达国家基准利率普遍处于零利率水平,且大肆实施定量宽松的情况下,加息使得这些国家货币面临极大的升值压力。例如,目前巴西基准利率高达10.75%,造成今年以来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超过30%,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强劲的货币。由于惧怕加息造成的升值压力会损害本国出口竞争力,更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选择了干预外汇市场。今年以来,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泰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在内的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央行都在干预外汇市场。

  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定量宽松政策推动本币贬值来改善净出口,但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却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抑制本币对发达国家货币的升值。这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努力压低本币汇率的局面,已经非常类似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汇率战。难怪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最近表示,一场全球汇率战争已经打响。

  汇率战仅仅是国际摩擦的开端。如前所述,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干预外汇市场,发达国家很难实现通过本币贬值来提振净出口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自然会倒向贸易保护主义,即以实施贸易制裁相威胁,压迫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如果新兴市场国家拒绝让步,最终的结果将是双方均实施“以牙还牙”的进口制裁措施,全球汇率战进而演变为全球贸易战。贸易战的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考虑到发达国家多为净进口国,新兴市场国家多为净出口国,则全球贸易战的主要受害方将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企业以及发达国家的低收入消费者。

  在1980年代中期,全球也有陷入汇率战与贸易战的危险。最终的结局,是发达国家通过签署《广场协议》,逼迫主要顺差国日本与德国的货币升值。广场协议签署后几年时间内,日元与马克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均超过40%。而在当前这次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考虑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0年与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高达10.5%与9.6%。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施压的焦点也毫不奇怪。

  问题在于,本次国际摩擦将以何种结局收场呢?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各方达成新的广场协议,中国政府承诺让人民币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升值;第二种可能性是中国政府拒绝显著调整人民币汇率,最终中美之间陷入贸易战;第三种可能性是,通过充分的国际协调,中国政府承诺未来将显著增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灵活性,但中国政府仍应掌控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性与节奏,同时各主要失衡国家加大国内结构调整的力度,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

  毫无疑问,第一种情景将使得中国遭受单方面损害,第二种情景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第三种情景是最理想的多赢选择。然而,第三种情景能否实现,取决于各国领导人的智慧与合作,目前来看还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