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郑磊 原创 | 2010-11-26 10:22 | 收藏 | 投票

  印度独立后的近四十年里,推行的是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直到改革之前,商业控制在政府手中,由于征收高额的税收和进口税,价格居高不下。印度政府也制定了严格的外汇管理条例,外资在印度投资和经营都受到限制,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而在农村,农业收入不收取任何税费,农村居民也没有商品消费能力。

  印度与中国类似,都经历过长期的殖民和半殖民统治,在独立和建政后,对于国外资本和国际贸易有限制,都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赶超战略,全面实施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印度广泛采用了许可证管理制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八十年代之前,三大产业发展都很缓慢,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第一、二产业发展陷入低谷,而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稳定。

 

产业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第一产业

2.7

1.5

1.7

2.6

(农业)

2.9

1.2

1.9

2.9

第二产业

6.0

5.5

4.7

7.4

(制造业)

6.1

4.7

4.9

8.0

第三产业

4.1

4.4

4.6

6.2

GDP平均增长率

3.4

3.6

4.1

5.9

 

  资料来源:引自徐滇庆等(2009),De Long(2003)

  按照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Fisher,1935;Clark,1940;Kuznets,1966,1971;Chenery,1979),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联性,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互促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依次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不断减少,制造业和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上升。

  农业占比的减少,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也可以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指标中较可靠的一个参照物。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的农业占比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图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如果以世界平均水平为参照系,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还差一个数量级。印度的农业占GDP比例下降的速度低于中国,未见到有加速的迹象。
 


  图5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方面,情况要复杂一些。从经济增长的实例中可以发现,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会出现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工业化时期,在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服务业的占比逐渐超过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但是,关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关系,仍未有明确的结论。我们将中印与同处于工业化时期的韩国进行对比,可以看到,韩国在1991年,制造业发展到了最高点,之后开始下降。考虑到韩国属于小型经济体,其发展阶段较为紧凑,而中印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但是,可以看到,如果以高速工业化作为判断标准,中印两国的制造业增速都偏于平缓,而印度的制造业总量显然距离其应该达到的规模还相差甚远,印度还需要一个快速工业化的过程。
 


  图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从韩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看到,在快速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速度有所减慢,实际上是为制造业发展让路,使得有更多的资源从第一和第三产业中转移到制造业,这一过程在1981年基本结束,此时第二产业进入了发展中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使其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当制造业在1991年开始减速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获得提高。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第三产业占比要比中国高。

  从1975年到1979年,印度制造业进入相对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到1990年为其制造业发展的相对平缓阶段,之后进入震荡期,然后进一步提速。对应于上述三个分期,可以发现,从1973年开始到1996年,印度的第三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制造业增长出现明显波动时,可以看到,第三产业也出现同步波动,但方向正好相反。这说明印度的第二、三产业也存在替代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非基于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在1983年以前,一直集中发展制造业,之后进入第三产业增长时期。而制造业从1980年到1990年间,进入了一段向下调整,之后呈波浪形拾级而上。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同样存在替代关系。

  通过以上比较,从总量上看,可以发现中印两国的产业发展各有待改进之处。印度存在制造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发展较慢,增长后劲缺乏的问题。中国则出现了经济结构转型缓慢,未能及时将资源配置到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印度农业比重一直比较大,直到2004年才被制造业超过。而制造业由于高科技部门占比较高,吸收劳动力有限,使得印度非农就业人口没有出现显著增长。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少部分高科技制造业,如IT、制药等[1],以及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业外包[2],显得支撑面狭小、单薄,不足以为庞大的经济体提供足够大的发展动力。印度需要拓宽工业基础,延伸制造业价值链,做大第二产业。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以及投资拉动,前者以劳动密集的低端加工和资本密集的制造为主,高科技部门有待进一步发展。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立足全国,就地吸收富裕劳动力,同时,还需从农业和制造业中释放部分劳动力,提高工业的技术含量。通过迅速扩大服务业的经济规模提升第三产业占比。

  [1]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印度也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2001年的医药出口接近17亿美元。传统制造业里仅有纺织业属于强项。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2]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对印度经济贡献最大,占GDP的50%。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