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环境改变了吗?

黄益平 原创 | 2010-11-27 11:2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2010年以来,国际投资界关于中国经济的两个争论一直在持续。第一个争论,是繁荣的中国经济是不是一个即将崩溃的大泡沫;第二个争论的命题,是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否已经明显恶化。据媒体报道,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和巴斯夫公司主席纷纷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已经不如以前容易。在华的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也根据各自会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佐证了这一判断。

  过去几个月,我就这个问题对在华投资的外商做了些调查,得出了基本结论:过去几年来,外商在华经营的难度确实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不过,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许多优惠政策也被逐步取消;另一方面,政府的一些政策改变也确实影响了外资的投资环境。不过,投资环境之争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企业,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生存和发展。

  投资环境正常化

  过去20年来,中国在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在全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中,中国占了大约20%。这些投资不但把资本带到中国,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技术、管理和营销网络。在有些年份,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份额达到12%。经济学文献中有许多实证分析表明,外国投资直接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口高速增长,起码在早期主要归功于外国投资。即使在今天,外国投资企业的出口量仍然占到全国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如此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说明中国有吸引外资的特别之处。我调查的外国企业家的看法大致有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有很多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其次,中国要素价格低,他们可以借此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再次,中国一度提供了从土地到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最后,中国人口庞大、收入增长快,表明中国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将这几条与中国经济现状做一对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企业家们感觉当下的投资环境不如从前了。中国经济发展快,投资机会多,今天仍然大体如此。但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一大批国内企业也已经迅速成长,给外资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压力。比如,十几年前,中国的家庭用车市场基本上是德国大众的合资公司一枝独秀,今天,国产汽车业已经百花齐放,生产的汽车不但便宜,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显然,大众的合资日子不如以前好过了。

  中国一向以生产成本低闻名于世。劳动力便宜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很低,包括资本、土地、能源、水和其他资源产品。成本低,起码部分原因是政策扭曲。我一向认为,铝业公司在中国没有前途,因为铝厂是高耗能、耗水,还污染环境。但它们赚的钱一年比一年多,就是因为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了。现在,要素价格开始调整,尤其是随着农民工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雇人越来越难。原先在珠江三角洲的一大批外资出口企业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许多开始考虑迁往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过去,为了吸引外资,中国各级政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各地还相互竞争,优惠政策从免费的土地使用权到税收减免,五花八门。比如,附加值税的正常税率,外资企业是15%,内资企业是33%。中国在2001年“入世”后,须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不能再对外资企业提供特殊的优惠,后来,将附加值税的税率统一到25%。英特尔原来在上海有个非常大的投资项目,享受了许多优惠,第一期投资合约期满以后,公司要求上海市政府继续提供相同的优惠,但没有得到满足,后来就将公司搬到江苏去了。

  政策变化的影响

  上述因素表明,投资环境“恶化”其实是中国经济逐步成熟的自然结果。但必须指出,许多外商所抱怨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些环境因素的改变。过去几年来的一些政策,也确实使得一部分外商举步维艰。我听到的外商的微词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一是“国进民退”直接影响了外资的经营环境;二是中国政府强力提倡“自主创新”的做法,也在外商中引起了不同的看法;三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一向在国际上遭人诟病,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四是新的政府采购规则出台,令许多外商产生了中国将保护本国企业的担忧。

  中国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思路究竟有没有改变?我认为是有改变的,起码已经出现了一些微调。比如,原来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只要来投资就欢迎。现在,政府并没有对直接投资做明确的限制,但新的产业政策明显偏好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提供优惠政策也更有选择。

  几年前,国内曾经有一场比较大的争论:外国直接投资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些专家认为,外资不但赚走了我们的利润,甚至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单纯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合作方,因而,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极其不利。甚至有专家将中国与印度做比较,认为印度的企业都是民族企业,而中国的企业许多为外资企业,因而印度的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我不想重新就这一问题展开争论,不过,应该指出一点,在外资占领中国市场多年以后,其实并没有真正遏制民族企业的发展。前面讨论过的汽车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那场争论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令部分政府官员开始重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点应该说是富有远见的。中国在成功地经历了经济起飞之后,能否避免许多拉美国家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创新能力。但政府应不应该直接强制要求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把核心技术转移到国内来,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我所接触的外商的意见主要是两条,第一,企业是否把核心技术放到国内来,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事实上,通用汽车和三星已经这样做了,说明这些公司认为将核心技术带进来利大于弊。第二,外商普遍担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如果带来的核心技术很快被国内企业获得,外资企业就会无利可图,它们当然不愿意“捐献”核心技术。

  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科研和应用能力的增强,外国企业能带来的技术毕竟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采取强制手段逼走一些外资企业,最后也只能是得不偿失。毕竟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能从外资学到的东西还很多。相反,如果我们大力改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能会鼓励更多的外资企业将核心技术带到国内来。更重要的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促进国内提高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

  从目前的状况看,外资进入中国的兴趣尚未明显减退。不过,国外、国内的投资者都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通胀压力有所提高、产业升级换代的速度有所加快、经济的周期性特征将变得越来越明显。推动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低生产成本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失,成本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等市场的供求关系开始趋紧,另一方面是过去压低要素价格的一些政策开始改变。

  对于许多外资企业来说,过去享受了几十年的好日子也许一去不复返了,很多地方政府竞相提供优惠条件争夺一个投资者的现象将逐步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资的经营环境确实在发生变化,不过,与其说“恶化”,还不如说“正常化”更恰当。外资不但要与国内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将面对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国内企业的竞争。如果将来一些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不再有竞争优势,甚至选择退出国内市场,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对政府来说,最好还是真正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所有在国内合法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政府不必区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如果政府真正想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应该大力投资科技、教育,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同时要极大地改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外资企业就会主动地把核心技术带到国内来。反之,政府如果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决策,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个人简介
1994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商学院General Mills国际客座教授。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北京大学国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