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新区: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朱国成 原创 | 2010-11-04 01:03 | 收藏 | 投票

皖江新区: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文,朱国成

皖江新区在20101月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主要目标的的产业园区。当我有机会站在这片涌动着勃勃生机的土地上的时候,面对仍然是一片尚未收割的晚稻——这显然是这片有着千百年耕种历史的土地上的最后一季晚稻,我知道,皖江新区虽然已经启航,但前面更多的是挑战:

产业发展与政策推动的关系

皖江新区乃至全国各地新区的开发按建设,政策推动都是一个主导性的力量。必须承认,在我国经济社会背景下,政策推动是一地发展的启动机,虽然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任何一地区的长期持续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政策推动,其根本仍然是该地区禀赋,包括资源、区位、劳动力、传统产业等等所有因素。但这些禀赋容易被政策推动所掩盖,大幅度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成为各地争夺优秀企业的杀手锏,而企业也容易在这种减免政策面前选择失当。也就是说,随着政策优势的耗尽,一个企业恐怕会选择下一个政策洼地。因此,政策是启动因素,是一剂强心针,而继续活下去还必须依靠该地区的自身机能。

反过来,皖江新区也当应当看到,优惠政策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同样普惠到其他中部地区,这个时间差究竟有多少,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窗口。

产业发展与人的关系

产业发展是为了什么?根本仍然是人,其中要包括祖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现有居民,也应当包括未来大量涌入的产业移民,当然也应当包括投资者。如何合理地分配这片土地增值,这是考验当地政府与现有居民之间的关系第一道门槛;如何为现有居民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充分考虑,这是二者之间的第二道门槛。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补偿问题,而是涉及到当地在产业转移承接中同步实现城市化的整体安排。

对于产业移民而言,他们如何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与自己贡献相匹配的价值,是否仍然重复东南沿海农民工进城的模式,待到高楼平地起之后、待到不能继续在流水线上工作之时,只能仍然回到自己出发的乡村。是否能够在当地发展的过程中,在政策层面创造促使其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安排?

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要从当地发展中获取资本回报,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地对此给予的关注最多,眼下或许问题不多。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投资者能否主动处理好于当地发展的关系也是个问题,比如,郭台铭从深圳而郑州,郑州的热情终究无法掩盖他在深圳背影的落寞。

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在东部沿海地区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但是,如果东南沿海地区不能进行有效的产业升级,只能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空心化,因而某些地区为了留住这些利税大户而采取多种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受制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的速度和力度。而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推动,如何将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与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皖江地带的青山绿水,在若干年后是否还能够有缘得见,在很大程度上区域发展思维。在与管委会相关人员接触过程中,他们非常强调环境保护,这说明过去若干年对于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政策对地方官员发展思维的转变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具体而直接的发展机遇面前、在一个个招商项目面前、在财政收入和税收面前,是否能够坚持、足够坚定,还需验证。

产业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关系

目前,皖江地区一体两翼八个地市之间如何协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在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中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规划如何具体执行、如何监督协调并没有足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区域之间的招商竞赛、政策比拼、重复建设问题,所以皖江新区各个城市必须加强协调、合作。正是基于此中考虑,目前将八个地市整合为江南、江北两大集中区,直属安徽省管理。这样显然大大减少了协调难度,但是两个集中区之间的协调同样重要。

还应当注意到,所谓的产业转移核心区并没有包括各地市的全部,那么如何处理好核心区与非划入区域之间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从行政关系、利税分成等多个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

显然,皖江新区的开发,其空间格局不能局限于安徽省,必须着眼于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整体趋势,将以皖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纳入到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进程之中,纳入到我国城镇化的整体进程之中。

皖江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简介
研究重点集中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薪酬管理保持持续思考,目前的兴趣集中于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方面。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