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00银元长期投资的故事

陈世炎 转载自 陈理的博客 | 2010-12-02 21:49 | 收藏 | 投票
作者为中道巴菲特俱乐部会员 明镜台 原名:400银元的长期投资
 很多人怀疑长期投资的可能性,包括我本人在内,也对“长期”二字,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
不过,最近遇到的一件事,让我真实感受到了长期投资的深刻内涵。前些天我的一位年届7旬的朋友,聊天当中吐露了他继承的一笔遗产。是多少?区区400块现大洋。不同的是,这400块大洋在1947年用来买了股票。
   
400银元现值多少钱?
我查了一下资料,市场上老银元,例如袁大头,价格在400元到上万元不等;而民国时期的普通银元如今市场价格仅在1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400块银元,现总值不过4万元。
如以纯银价格计算,一般银元的重量在26.6,成色88%-90%,正常银元会有流通磨损,重量在25.8左右。现货白银价格在5.8/克,一枚银元在140元左右。400块银元今天相当于5.6万元人民币。所以令人尴尬地发现,普通银元存到今天,甚至不如白银的价格高。
若以罕见的收藏品计算,譬如是存世量非常少的苏维埃银元,资料显示市场价格为1.5万元一枚,那么400块这样的银元则高达600万元人民币。不过,1947年的现大洋,只可能是普通银元。
400块大洋究竟在当时的购买力如何?有一个模糊的估算方法,就是鲁迅的工资和猪肉的对比。
    有学者根据鲁迅的收入与当时的物价进行推算,“1913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1916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简单说,在当时,一块银元可买9-10斤猪肉。民国早期的银元都比较值钱,这样算下来,今天还相当于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个估算应该不太过分。
       算来算去,400块大洋,可以看作相当于今天的4万元人民币。
 
2800万的复利回报
老友说,他父亲当时供职于一家名为民生银行(别误解,不是今天的民生银行)的公司,这400块大洋是“抽头”得来的。他说,“长江上所有的船都是这家公司的。”
惊讶之余,我查阅了一下资料,解放前确有一家“民生公司”。
“到1949年,民生公司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线从长江及其支流开始,延伸到中国沿海、台湾、东南亚各国、日本、印度;分支机构遍及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员工达9000余人;此外,还拥有造船厂、发电厂和各港口的许多码头、仓库;投资银行、保险、钢铁、机械、纺织、煤矿、水泥等六十余项实业,是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
        看来,民生银行应该是这家集团的子公司。不过,民生公司在解放后就公私合营,没了。
       起初老友并不知道家里有这样的一笔投资。在1996年,他的父亲去世,才说起有一笔钱,是英国汇丰控股的股票,临终时叮嘱:“不可动用。”
    “开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股票,后来在1997年的时候汇丰银行通知转息,才知道是汇丰的股权证。”老友说,股权证像一本小册子,一共7页纸,全是英文,他看不懂。老爷子和家人一商量,在英国的银行开了两个保险柜,一个存放股权证,一个存放开股权证保险柜的钥匙。
        老友讲,他父亲在世,以及去世至今这63年间从未买入卖出,历次红股、转息,累积到今天,2010年市值是2800万元人民币!不算少吧?
还有一点让人想不到的,是若以4万元人民币起步算,63年增长700倍,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1%,其实并不高。11%的复利,是很多投资人根本瞧不上眼的。
        不过,老友却告诉我,他的复利计算却高达17.6%!老友说,当时的400银元是兑换成英镑来购买股票的,倒推回去,当时兑换只相当于100英镑。那么,以近期英镑和人民币的兑换价约110.36141130)来说,2800万人民币相当于270万英镑,增值了差不多2.7万倍!
   
400银元的房产投资猜想
忽然想到,400块银元如果用来买入房产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同样的复利效果?
有人说,当年100块银元在北京就能买一套院子(乖乖,这购买力可不一般)。如果用400银元在北京买下一套宅院,今天也可能相当于2800万人民币的资产了。不仅可用、可租,而且可以增值。
查资料,文史专栏作家李开周对民国时期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有过详细描述。说在民国十六年,有个老中医在上海买的一套房子,值两万五千银元。是幢两层小楼,底层五间,顶层四间,占地半亩,有个小院子,相当于独栋别墅。
而北京的房子,可就便宜多了。1930年,北平市财政局土地委员会调查与评估全城住宅,评估的结果是小洋楼最贵,每间均价400块大洋;普通楼房次之,每间均价176块大洋;四合院瓦房再次之,每间均价130块大洋;普通平房再次之,每间均价80块大洋。
那时北京房价之所以如此之低,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多人少。没落的故都,当然比不上中国的经济中心。1930年北京常住人口大约150万左右(含郊区),而住房却有119万间。房源充足、房价偏低的北京,在民国众多都市中也是特例。无论抗战前还是抗战后,其他都市如上海、南京、重庆、汉口和广州,居住成本都远高于北京。
所以,考虑到上述特点,当年北京的私产,敢于投资的,必须是能够预见到几年后新政权定都北京,且能够在半个多世纪后发展成2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事实上,京城绝大多数的私宅,经历各种战乱和政治运动,早已变了姓氏,今天的后人,也只能闲说当年罢了。
回过头来,再算算在上海的房产投资值不值:
在上海,400银元就甭想买别墅了,估计买个厕所都不行。
就按老中医的2.5万银元来说,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50万元人民币。1927年买入,至今83年。占地半亩,相当于333平米,今天按10万一平米算,总价格在3330万元。
那么,250万元,增至3330万,83年增长13.32倍,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17%,可怜啊。所以,不是买房投资值不值,而是价格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这又回归到投资的另一个本质上来了。
另外,房产价值真正得到体现,不过是近10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过去5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一资产的价值无法用货币来体现。在市场功能失效,甚至市场不存在时,价值无从谈起。
 
启示
长期复利的成就带来巨大的诱惑。但长期投资,是不是一定成功?如果不是选择了汇丰的股票,结果又会怎样?从老友的财富传承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特点: 
1、幸存者。
长期投资隐含了诸多的条件。
汇丰成立于上海,是当年极少数在中国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外国公司的股票。1949年解放时汇丰撤离大陆,交易市场消亡,而股东的身份却能够一直保留,殊为不易。
香港有股谚:“存汇丰不如买汇丰”,还有“圣诞钟、买汇丰”的俗语。主要原因是在港股20多年历史上一直回报丰厚,形成只有买贵不会买错的口碑。但一场金融风暴,让很多港人含泪供股。
反观老友家的这笔投资,却是以经历了解放战争、朝战、越战、1974年股灾、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风暴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可见,“短期”并不能成为衡量业绩的主要标准。
有朋友问,为什么没有投资在自己的民生公司上。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民生那时应该没有上市。
现在想来,像老友的父亲,起初也许只是因为眼光较常人长远一些,但在跨度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了只有极少数能够穿越牛熊、穿越人类偏见、始终幸存的企业,类似汇丰、类似菲利普·莫里斯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长期复利的巨大回报。
    2、战胜指数。
    因为手头没有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从1947年至今的收益增长数据,这里借用西格尔对美国股票市场的研究结果:标普500指数在1957-2003年间收益增长率为10.85%。从这个角度看,汇丰略微战胜了标普500指数。 
    3、低摩擦成本
19472010年间,年复合增长率11%,战胜指数的700倍回报。我想其中应该还有低摩擦成本的贡献,63年期间所发生的摩擦成本除了缴纳红利税、红利再投资的交易费用外,就再没有其他的费用。
在最近一本名为《奥马哈之雾》中,著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把一块厚度为1厘米的纸板对折20次,最后的高度将会是多少?
一位在证券监管机构工作的朋友先后给出两次答案,结果都过于保守。于是,作者引导他放开胆量猜。最后他咬了咬牙答道:100层楼的高度!
答案当然是错的。实际上,一块纸板对折20次后的厚度,可以达到一架民航客机的正常飞行高度——10485
作者又提出另外一种情况:同一块纸板,假定在每次对折后都将新增的部分削薄30%。这样最终的厚度将会是多少?
答案是,仅有406,连原先的零头都不到。著者的结论是:在一个长期复利的运行轨迹中,持续地折扣将会让结果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4、寻找会下蛋的母鸡。
这个小标题是我和求索开玩笑的一句话。他在分析巴菲特论述黄金的逻辑一文中,指出黄金投资是“一只不会下蛋的公鸡”。媒体转载他的文章的标题就是《黄金投资:不会下蛋的公鸡》。求索说太煽情了。我则建议改一下题目,叫《寻找会下蛋的母鸡》。呵呵。
事实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即使是罕见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银元,增值速度也比不上汇丰这样的企业的成长速度。
       长期投资虽然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但另一方面,选对资产又是最为重要的。持有纸币是最糟糕的“投资”,持有时间越长,价值越低。贵金属的保值能力,也仅仅略强于纸币。所以,迷信黄金、白银能够保值的投资者,需要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
 
       总结:价值投资最核心的基石,是买股票=买生意,是企业的一部分。当然,安全边际也非常重要,长期而言,能够穿越历史的伟大企业给予了投资人巨大的安全边际。
个人简介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已经从事股票投资十多年,业绩优秀,已由小散户成长为专业、职业投资者。
每日关注 更多
陈世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