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扩容后“短板”依旧

刘长杰 原创 | 2010-12-30 08:1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本报主笔  刘长杰 

 

同样的问题,换成不同的时刻,答案可能完全相反。

“央企是个救世主吗?”两年以前,如果有人这样问,相信大多数地方国企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2007年前后,辽宁省有近4成的大国企重新加入了央企,这其中,抚顺铝厂加入中国铝业集团、沈阳化工加入中国化工集团、辽宁华锦化工加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成为轰动一时的资本佳话;在山西运城,2008年下半年发生了著名的央企化“百日激变”,后被业界称为“运城模式”,其在短短的150天内,运城最大的三家企业就集体变身为央企或地方国企,这其中,南风化工投身中国盐业总公司,关铝股份投身中国五矿集团。

几家欢乐几家愁。两年后的今天,倘若再有人问起同样的问题,相信大多数曾经的地方明星国企,即现在的央企一份子,都会选择沉默以对。何也?时也,势也。

临近2010年岁尾,“网易第一线”栏目推出一组三篇的《央企化运城模式两年》专题报道,其中的两篇——《关铝央企化两年  巨亏但“不焦虑”》、《南风化工这两年  被央企化“套牢”》,对本文的命题做出了阶段性的回答:央企并非救世主,扩容后的央企“短板”依旧。

央企的优势在哪里?这一点,地方国企看得最清晰,利用得最好。除了充盈的资金、国家队的背景优势外,央企在原料供应、政策获取这两个上游渠道方面的优势,也是地方国企至今无法企及的。在资金方面,关铝股份的员工这两年已不用担心企业亏损发不出工资来,而在控股南风化工之初,中国盐业就力助南风取得3个亿的贷款用于生产。在原料方面,以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的原料)为例,在中国,只有两家央企——中国铝业和中国五矿拥有氧化铝的资源控制权。这意味着,一直受困于氧化铝供应短缺难题的关铝股份和抚顺铝厂,只要加入中铝和五矿,就会彻底解决原料的来源问题,在原料由央企内部统一调拨后,地方铝厂只管生产,再不用为氧化铝的供应到处“磕头作揖”了。在政策获取方面,比如企业扩大产能所需的立项、请地、审批、环评等环节,央企的力量更是地方国企十分倚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身央企的地方国企,一时产生“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态,事所必然。

然而,做企业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央企吞并地方大国企后,一旦注资重组、投资新项目、空降干部裁撤冗员这三把火烧过,在投资和原料控制上拥有大手笔、超强实力的央企,却因为“不懂生产”而凸现出在具体业务管理上的诸多“短板”:官僚主义盛行,企业职工等、靠、要思想严重,层层审批制度削弱了企业的市场嗅觉,部分新投资效益较差,承诺项目搁浅,母子公司人员互不信任,对连年亏损缺乏有效的解决之道……

很不幸,这些“短板”央企并不陌生。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些“短板”几乎是每一个国企一直需要面对的企管难题,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艰难地走上国企改革这条道路的根本原因。尽管这几年各大央企借力全球重化工业景气周期波峰的到来和重化工业“国进民退”大政策的东风,实行大举扩张,但是,央企的劣势并没有随着其规模的迅速做大而做强,有些管理上的“短板”,反而因为央企垄断优势形成的傲慢与偏见,变得更短。

事实上,这些劣势是那些曾经的地方国企,即便看到也不愿明说的隐情。2003年,我国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其核心概念就是改革国企。但到后来,地方的国企改革一直难以突破体制的阻碍和政府的利益,于是地方国企纷纷选择重归央企,借以回避矛盾,转移难题。国企加入央企意味着,那一次的改革不但没有改变央企国资一股独大的局面,没有触及国企的产权改革问题,而且短期内还起到了强化国资独大的作用。重归央企后,虽然地方的GDP暂时增加了,但造成老工业基地困难的根本原因——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只是短期内被央企的繁荣所掩盖。

繁荣仍在继续。2010年12月28日,国资委公开预计央企今年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资委的官员说:“这一业绩与2009年央企7977.2亿元的利润相比,同比增长了25.3%。”正如无论关铝股份、南风化工是否亏损、亏损几年,他们的职员依然可以照发工资一样,我们不知道垄断前提下的央企繁荣,到底将国企的体制矛盾掩盖到何时?央企的“短板”如何才能得以加长,我们期待的那个拥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央企,何时才能出现?

***注:此为发表于20101230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 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1230/index.htm 时有删节。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