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背后的无奈!

郝金刚 原创 | 2010-02-23 16:04 | 收藏 | 投票

  从“用工慌”到“用工荒”,一年之内,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上突然发生彻底逆转。据消息报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工人吃紧的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像安徽这样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也开始出现工人紧缺现象,“用工荒”似乎正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由于经济迅速回暖,多个地区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面对越演越烈的“用工荒”问题,政府、商家放弃了原来的一些歧视政策,采取“不拘一格招工人”的措施来吸引工人,但这不能只是为了应付当前的困局而为,政府必须为此做长远打算,不能总是采取短视的行为,注重“短期效应”。

  2009年初的时候,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减速,大量农民工被迫失岗返乡。谁会为这些可怜的工人着想过,为了自己的利益就采取极端的措施,要不就拖欠工人工资,要不就大幅压低工人工资,要不就威逼利诱采用“同工不同酬”的歧视性政策剥削工人,一脚把工人踹走。那个时候,政府和商家为何就不想一想“黑暗终究过去,光明最终来临”,为何就不为丢失了工作的农民工想一想,他们该如何生活?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说:“一方面是就业难,一方面是招工难,都是事实。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这是多大的浪费啊!配置好这些资源,市场要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其实,工厂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工厂,无非几个原因:一是信息不畅,互相找不到;二是没有培训,找到上不了;三是工人合法权益没有保障,积极性不高;四是从大环境看,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得还不够好。这四个方面,哪一个都少不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承担起责任,加强工作,着力解决。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让农民工兄弟愿意来、愿意干、愿意留,也才能达成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多赢。”

  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企业处于极端强势地位,同时工人又处于绝对的弱势,而政府对此又不闻不问,不理不睬,造成用工方与被用工者之间的矛盾深化。企业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压低工人的工资,对工人的福利待遇、安全保障等方面不管不顾,通过“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心中从来没有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榨取了大量的“剩余财富”。有数据可以证明,据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

  “用工荒”背后是政府政策的无奈,要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必须从国家制度上加以解决。众多的农民工或者说政府说的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但是他们却没有享有到与当地市民相同的所有福利待遇,工资低得可怜,而且还备受别人的歧视,这是国家城乡二元机构所导致的祸根。因此,政府必须坚定落实写入新劳动合同法的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废去歧视性的三六九等的划分规则,打破以身份论收入的恶习,真正实现同工同酬。高贵的企业家们更要有责任和胆识认清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做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自己理念的转变和歧视性用工规则的改变,这才是最最合理的解决之道。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