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是如何运用三大心理规律说明有效需求不足原理的?
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基本思路是:社会的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存在失业或者说难于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亦即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求的原因则在于三大心理规律的影响。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认为,造成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此即第一个心理规律,它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人们的消费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速度却总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为此就要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会趋向递减,在凯恩斯看来是因为,如果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那么资本边际效率肯定会趋于低落;如果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就会高涨,使供给增加、供给价格降低,从而使新增产品的销售收入趋于下降;投资的高涨会使资本产品的需求增大,引起这类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大。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使得乐观预期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也趋于递减。
(3)流动偏好。
凯恩格斯认为,人们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来保护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财富。这种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便称之为“流动偏好”。从有效需求的角度看,流动偏好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大量货币收入滞留于人们手中,不能及时充分地转化为储蓄和投资,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另一方面,为了鼓励人们放弃流动偏好,就不能使利率过低;而流动偏好又造成了迫使利率提高的压力。这样就使得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相比更趋于偏低,从而影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
上述三个心理因素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凯恩斯所说的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从而影响有效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的理论从总体上讲,其思路是:充分就业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均衡的最佳状态。但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总供给与总需求往往只能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有效需求不足说明人们的收入没有全部转化为需求,要使有效需求达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大力刺激消费和投资,尤其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气氛和环境,增强投资者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