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房价持续增长的基因

张海勤 原创 | 2010-02-08 13:23 | 收藏 | 投票

  
  近两年来,我们国家持续骚动的房价上涨,几乎是在一片骂声中不骄不躁,我行我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居住性房价几乎每年增长了9%。虽然人们一直在有可能会出现类似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甚至是泡沫破裂的警惕声中关注房价,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好像一直不能坚定地、有效地控制房价上涨,购房者和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一直以无奈的不确定性而“放任自流”。

  从经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仍然以强劲的动力向前奔驰。房地产成为城市最有有投资价值的产业,看看那些城市农民村的“房地产的拥有者”无所事事,生活潇洒的人们,就知道租房还是颇具潜力,房租仍然大有潜力可以提高。目前,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农村自建房,希望拉近城乡之间的差异,以降温房间和提高农村的城镇化。从这则文件中,可以解读为,城市化的程度仍然不高;希望进入工业化密集的城市务工的人仍然需要租房,租房的市场仍然很大,房价和房租仍然要上涨,城市的房地产业潜力仍然很大。

  人们预期对于经济增长的喜悦心情,不断地推动了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导致房地产这个几乎可以主宰城市工业,特别是消费的巨无霸产业继续涨价。对于有钱的人来讲,把钱投入房地产业就会高枕无忧的坐收利润。而银行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对于储蓄没有兴趣,低利率是银行乐于见到的储蓄方式。银行的钱大把大把,他们投资房地产一样可以大把大把回收利润,可怜的底层城市人,则无能为力。而城市的决策人也与房地产业千丝万缕,他们政府可以影响房价,但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降价?这也许是资本与现实的残酷。如果银行不能大幅度调高利率,人们也只有足够的胆量投资房地产业,而大幅度提高利率恐怕是不可能的。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对于人民币的升值一直如狂犬吠日。手中握有美元的人们,一直豪赌人民币升值。他们对于投资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是情有独钟,更是助长了房价的上涨。以美元投资中国的房地产业,不仅不会贬值美元,还有可能逆市飘红。据说现在投资的大城市的高档住宅大都是外国人或者是海外华人的囊中之物。

  针对这些不可逆转的事实,国务院先后从2005年就开始试图性的控制房地产,以免泡沫破裂。主要是从高档住宅、别墅开始控制供给和需求,也限制了外国人或者华人购买的力度。深圳的万科也是经济住房的主要倡导者,但是只是杯水车薪。房地产也是品牌产品,低价意味着自杀,有多少房地产企业愿意以损害品牌的高端形象而自然降价?

  国务院助长低端房地产的供应,对于广大中低消费者来讲,是大喜讯。但是其需求量之大,仍然是沟壑之水,无济于事。高档住宅集中的大城市,高端消费城市,这些大城市的房价和香港、欧洲的一些知名城市的房价接近,但是,这些大城市的收入则是相差甚远。其实变相的一样不能买起房子,或者是不能买得起类似水平的房子。不管是高端的还是低端的其实都是性价比不合理,甚至是严重不合理。但没有什么开发商会在未获得大量补贴的情况下热心建造低价住房。因此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房贷优惠、行政控制及税收调节、降低廉价房首付比率以及增加对豪华房地产项目的征税等手段,以便把开发商的兴趣从容易产生泡沫的高档房地产项目上转移开。虽然这些政策有时会降低房地产开发的效率、孳生腐败并给未来的房地产价格制造不确定性,不过近来它们已开始起到给房地产市场降温的作用。

  从以上的几点来看,似乎政府的政策无能为力。既然是政府无能为力,那原因从何而来?那只有从民间来,从国外来。中央,特别是地方政府不会希望出现房地产的大量萎缩性降价。大多数地方性政府,这些年都是把财政收入押宝在房地产业上,也就是自卖土地的收入。而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为了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仍然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房地产有什么理由不增长?而美国为了走出经济危机,鼓励国民投资,采取了零利率的切骨政策,现在世界一体化成度也比较高了,中国避免不了的受到影响,特别是房地产业。而对于银行业来讲,如果提高利率,那国外的钱就会进来,况且还有人民币提升的可能。国务院对于这种矛盾的调控好像需要时间和时机?。在这样的矛盾现实中,房地产的不确定性就理所当然,大的政策都不能明确有效,作为一个产业的房地产,更是投机者遍地。银行业担心的热钱流入,降低率也是最简单有效地方式,房地产更是被加剧了投资的热度。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拥有大量货币的今天,我们的银行业如何与国际上的大财团、银行交接。虽然我们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时间已经比较长,但是,我们的战略行业、银行业等等还是处在母亲的怀抱里。推动国内需要的政策比较容易奏效,但是开放的中国又不好控制、限制外国的资金流入。而经济危机之后,中央有鼓励大量投资国内,以增加就业,避免引起混乱,而贷款的低息,又避免不了的投入了最赚钱的房地产业。而如果银行调高率,则外国的热钱就容易溜进来兴风作浪。要解决此问题,需要智慧,需要时间,这是中国政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个新的难题。

  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一个需要购买城市住房的人,坚持提高赚钱的能力,也许是应对目前国家难题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关新闻】 

消息:据新华社报道,去年中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高达1.59万亿元(约2330亿美元),同比增长60%。坏消息:该数据凸显了中国地产泡沫如此难以刺破的原因。

 

Bloomberg News
上海城区一景凸现出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新华社将政府此项收入的骤增归因为2009年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这一现象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之下显得极具讽刺意味。事实上,用于地产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去年总收入的84%。

中国大多数财政收入需上缴中央政府以进行全国再分配。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已经或濒于破产。因此,中国官员对房地产开发及利润丰厚的土地出让具有无限的热情。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土地出让金收入至少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这是中国地产价格增长过快的根本原因。自去年底以来,中国政策的核心开始从全力保增长向预防通胀风险转变,高层领导一再对地产价格增长过快提出警告。由理论上的供需极度失衡导致的供应不足因素及其它种种因素在这儿都只是次要原因。

基于这一背景便不难理解,作为调解地产困境的主要工具的中国公共住宅项目为何规模如此之小,且在地方层面上为何如此难以施行。

许多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甚至腐败均不足以解释地方官员为何缺乏采取实质性行动给地产市场降温的动力。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只能把土地出让金这种横财当做满足基本需要的救命钱。

中国已经开始进行低调但重大的改革,要求某些省级政府越过市级政府直接主管县级政府的财政。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由于在多数地区,市政府仍然拥有分配政府总体收入的最终决定权,因此市政府的盘剥是造成许多县政府财政拮据的主要原因。

试点工作首先在浙江等富裕省份开始进行,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北京将该做法推广至全国并对其整体财政系统进行改革之前,目前对地产投机活动进行打压的效果仍值得怀疑。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