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制度并轨

党双忍 原创 | 2010-03-15 16:22 | 收藏 | 投票

                          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制度并轨

                                      党双忍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般认为,伴随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也随之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又为工业化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建立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在11%左右,经过建国初期的恢复性发展,1957年城市化率恢复到15%以上。但是,此后的城市化政策一再失误,导致严重的城乡失衡,为中国全面现代化留下一大后患。先是出台户籍管理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堵塞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通道,后是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使城市化率倒退到12%左右,而且加快了城市户籍的“升值”步伐。正是这一时期,使城市户籍具有了更高的“含金量”,从而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民进城更难、城乡融合更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户籍管理也有所松动,先严后宽,城市化步伐呈现加快发展的总趋势。2008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近10年来,城市化率每年增加接近1个百分点。但是,从数据分析看,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1)有研究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例范围是1.4—2.5:1,但是我国的这一比例是0.6—0.72:1。(2)有研究者测算了我国的城市化偏离系数:1952—1978年为-0.58,表明人口城市化明显滞后,1978—1997年为-0.50,其中1978-1982年为0.34(返城人口较多)。总体上观看,城市化严重滞后。(3)2008年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率超过50%,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城市化率高达75-90%。新兴经济体也都达到60以上,唯独我国不足50%。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起来,主要是(1)对城市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城市人口当作经济发展的资源,而是简单地把城市人口当作负担,在政策上挤出城市人口。(2)重工业化战略排挤人口。建国以后,国家实行工业化战略,优先推进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本身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重工业资本还带有排挤人口的效应(3)人口政策失误。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鼓励人口生育,农村人口生育率本来就高于城市,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又宽余城市,农村生的多,城市生的少,导致城乡人口失衡。(4)户籍管理制度。从1958年开始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以及此后与户籍管理制度配套的社会福利制度,分割城乡,画地为牢,阻滞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1世纪初期,中国面临实现城市化的艰巨任务。在未来20年时间内,中国需要把4-5亿农村人口搬进城市。这一时期,对城乡制度并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1)继续快速推进工业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推进制造业重心向中西部地区移动、向有条件的县域移动,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满足新生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满足城乡居民工业品消费需求。要求建立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县城、重点镇建设,强化城镇载体功能,增加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城创业发展。要把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予以重点保障。同时,注重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3)改革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拖挂”的福利制度,使城乡户籍具有相同的权利,使公共财政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4)建立面向城乡、覆盖全民的政府管理新机制,实现城乡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