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因素增加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复杂性

张明 原创 | 2010-03-22 01:17 | 收藏 | 投票

  
      人民币升值问题似乎已经升级为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争论越热烈的问题之一。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当全球各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缓慢恢复时,中国经济的增长却一枝独秀。当中国的出口增速重新迅速增长、中国的物价水平走出通缩之后,对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水平,并威胁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贸易制裁的外部舆论便铺天盖地而来。

      来自美国政府方面的压力尤为强大。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将出口额翻一番,并因此增加200万人就业的目标。120名国会议员联名请愿,要求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定义为汇率操纵国。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三番五次向中国叫板,认为中国损害了全球其他国家的福利水平,要求美国与中国展开一场贸易战。除发达国家外,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也对人民币汇率心怀不满,因为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会损害这些国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已经成功转化为人民币升值预期。

      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应该本着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中国既不能因为美国要求升值就升值,也不能因为美国要求升值就不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有利有弊,关键是在当下如何权衡利益,以及选择最适宜的升值策略与配套措施。

      我们认为,目前来看,人民币适当升值对中国而言利大于弊。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弹性,有助于资源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更有效地配置,从而改善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减轻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低估程度,有助于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增强中国企业与居民的国际购买力,从而改善整体福利水平。只要升值幅度是可控的,那么对于出口部门的冲击就是有限的,这不仅能够倒逼出口企业的升级换代,而且通过开放服务业等配套措施还能够吸收出口部门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稳定就业水平。

      从目前来看,最大的可能性是中国政府重新回归到2005年7月至2008年上半年的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小幅渐进升值的轨道上来。这种方式具有对出口部门冲击较小的优点,但由此建立起来的单边升值预期引致大量热钱涌入,推高了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因此,如果重启小幅升值,中国政府必须通过加强资本项目管制来遏制热钱流入,同时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特别是增加供给与减少信贷)来抑制国内资产价格上涨。

      如果没有新的突发性因素,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在今年二季度重新升值。但如果美国政府、国会与政要们再一意孤行地批评人民币汇率政策、给中国政府制造更大的外部压力,那么人民币汇率问题将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演变为复杂的政治问题。届时,是否让人民币升值,可能被国内外舆论视为中国政府是否屈从于外部压力。如果形成了这一局面,不难预料,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动将被推迟。中美之间贸易争端可能进一步升级,全球自由贸易格局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家》约稿,谢绝转载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