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并轨:城乡制度并轨的“第六篇章”

党双忍 原创 | 2010-03-08 12:0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流通并轨:城乡制度并轨的“第六篇章”

                                   党双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58年开始,把农产品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一类粮棉油以及水产品,国家严格控制,实行统一收购、调拨、供应。二类生猪、糖料、蚕茧、烟叶等,实行派购,不准私商收购。其他农产品为三类。1978年国家定价的农产品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92.4%。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制度,建立了供销社为主体的流通体制。化肥、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集中计划管理,分级专营流通,价格国家制定。这种计划色彩浓厚的体制,对依靠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此造成的价格扭曲,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拖累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时快时慢,时走时停,但“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还是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流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经营主体逐步放开,打破了供销社、国营商业部门“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瓦解了统派购制度。放松“管制”之后,释放出巨大市场能量,迎来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发展新局面。农村流通渠道从单一、多环节向多元化、少环节方向发展,批发市场建立、长途贩运兴起,“闯市场”成为农村新时尚。涉农部门、农业生产组织、城乡个体户同时发力推动“公司热”,农工商联合公司、产品经销部、贸易货栈如“雨后春笋”,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遍地开花”,组成了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体系。农民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农村流通朝着城乡并轨的方向迈出重要步伐。

  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农村流通体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1)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散、乱、差、小”的特征突出,大型现代流通组织还未发挥主导作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2)农业生产和流通之间缺乏内在联动,农户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处理和预测能力较差,加之农户的“同构性”和生产的“季节性”,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较大,而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3)农村商流、物流、信息流投资主体缺位、融资渠道狭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较多,农产品专业运输工具缺乏、储存条件不足、流通加工设施落后。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农产品则高达70%,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控制在10%左右。(4)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目前,仅有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73.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只有2%的市场拥有电子结算设备。(5)与农村市场流通关系密切的行政管理机构,性质趋同、职责交叉、职能分散。导致一些地方和企业缺乏长远、系统战略,盲目上项目、争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上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农村物流转型、城乡物流制度并轨过程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促进农村物流转型,加快城乡物流并轨,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新流通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流通管理职能,积极整合流通管理资源,构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政府职能主要做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信息的引导和应急调控工作。打破当前农村流通多头管理的局面。尽量避免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各管理部门既有分工又能充分协调配合,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加强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环境,建立有序、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扩展“万村千乡”的网络功能,增强农家店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资金,着力解决鲜活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和食品安全问题。合理规划新建、改建农村骨干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检测系统、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市场垃圾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三)加快传统物流改造。打破城乡界限,以连锁的形式,将农村设施简陋、方式落后的“夫妻店”、代销店等改造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统一配送、连锁经营,以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等为主的“农家店”,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和消费方式而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农民消费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农村市场发展创造了机遇,应以此为契机,实现消费品城乡连锁经营体制机制。

  (四)实行物流流程再造。充分发挥流通信息的引导作用,做到从生产资料供应开始,就以流通信息所传递的需求变化趋势为依据,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组织起通畅的信息流。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化解市场风险方面的作用。建立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和预警体系,尽快完善我国重要商品市场调控和应急体系。建立农产品销售型、服务销售型专业合作社,改变农户分散造成的“中间盘剥”,从总体上降低交易成本。真正建立起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销售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