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PPI和高铁

赵峰 原创 | 2010-04-20 09:3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CPIPPI和高铁

 

20104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11.9%CPI同比上涨2.2%PPI同比上涨5.2%。中国经济仍然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走出危机似乎已成定局。

老李的判断并不如新闻发言人那样乐观。CPI严重滞后于PPI,说明消费还没有真正启动,目前的增长还主要依赖投资,而其中又主要是政府投资。尽管快速增长已经持续了30年,但中国的经济结构是有问题的。消费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动力。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西方国家可以达到6070%,而金融危机之前的中国,仅为40%左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70%以上的外贸依存度显然太高了。当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锐减之时,中国经济一时间面临失去增长动力的困境。启动消费只能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在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背景下,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危机的到来使中低收入者更加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面对GDP急速下滑的危险,中国政府采取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措施。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扭转了中国经济衰退的势头,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信心(如果危机还不退出,中国政府有着应对它的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湖北省提出的投资计划就达到了14万亿!)。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武广高铁就是在这次危机中完成建设并实现通车的。据说,北京至武汉的高速铁路也将在明年年底建成通车。

 

417日,因为有事去湖南,第一次乘坐高速铁路。

达到武汉站,站在战前高耸的穹顶之下,将脖子仰得发酸才看到顶部,不禁感慨建设者的智慧和胆识;进入大厅,各式各样树枝型的巨大构件支撑着整个建筑,给人以力量和美感。我知道,这样巨大的工程(投资1166亿)只能是政府主导的产物,于是顺便感慨起有计划经济传统或者政府主导经济传统的中国在建设重大基础工程方面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可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地砖的铺设可能不是很细致和尽心,地砖边沿的切割不是很整齐很光滑,地砖之间的缝隙不仅不规整,而且很多地方很宽。战前广场的一个地砖缝隙有一厘米左右的宽度,在漂亮的售票大厅和候车大厅里,很多地方的地砖缝隙也有三四毫米宽。地砖的质量本来很不错,但铺设工作的马马虎虎显而易见。进入卫生间,一样让人感慨——“国家真有钱啊!”所有的卫生洁具都是国内一线品牌,这是我前些年自己专修房子舍不得也买不起的东西,而这里不过是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地砖和墙砖的铺设甚至比广场和大厅还要草率和马虎,那些高档瓷砖,没有一块被切割得整齐而光滑,大多是毛毛糙糙的,而且不仅没对齐,缝隙也很大。魔鬼就在细节中。尽管我所看到的仅仅是地砖缝隙的问题,但施工质量的问题从中可以反映出来。事实上,高铁车站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政府烧钱的产物,不仅工程质量与现代化的设计不相称,服务质量也与硬件设施不匹配。列车开行不久就达到了300多公里的时速,可定员80人的车厢里只稀稀拉拉坐着20来个人;第二天从岳阳回来,我们所在的车厢只坐了5个人!高速度和低上座率似乎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高投资低消费的一个隐喻。

 

高铁的加速建设,应对危机至少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于是对效益及质量的考评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而且,作为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个体,人们也可以以赶进度为自己的懈怠和马虎寻找借口。即使有完整的工程规划并经过详尽而科学的技术及经济论证,由于对时间和进度的要求,许多环节的仓促和许多细节的草率不可避免。在赶工程进度的情况下,只要没有重大的设计或者建设质量问题,细节上的“瑕疵”也很容易被容忍和谅解。很多情况下,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是可以暂时搁置经济问题的,而危机已经使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了政治上的神圣性。况且,既然是政府投资,既然是公有产权,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缺乏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也是预料当中的事情。不可避免的问题还在于,凡重大基础设施建项目,其间必然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而寻租也可能成为增加建设成本和降低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前些天读张军的《为增长而竞争》,其中说到,各地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倾向于规模更大、复杂程度更高的基础设施,原因就在于建设规模越大,投资额度越大,其间的寻租空间就越大。如果建筑工程投资额度是一定的,承包商的寻租成本只能通过降低工程质量来补偿。

由于公有产权的缘故,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存在质量、效益以及寻租等问题。其实,就政府和市场关系而言,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可能还会带来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在一国经济活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政府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市场作用空间被压缩,由于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通常来说小于市场,所以政府对市场的“挤出效应”不仅会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还可能破坏市场化进程,导致所谓的“体制回归”。面对经济危机,政府干预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干预总是对市场作用空间的侵蚀,所以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起码,政府的干预应该以长期内不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为前提。

其实,应对危机的最好策略应该是防范危机。尽管经济周期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现象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通过防范缓解其发生,降低其破坏作用仍然是可能的。比如,如果我们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我们的消费需求就会比目前旺盛得多;如果我们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就不会那么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威胁就不会那么致命;如果我们的消费比重达到与我们的GDP相适应水平,我们的经济增长就可能不是那样严重依赖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

 

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不是那么乐观。不过,从CPIPPI的背离中,我们可以看到隐忧,也可以看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