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承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应对之策

蔡律 原创 | 2010-04-24 23:37 | 收藏 | 投票

  沿海纺织产业大转移   重庆如何接招?

  中国沿海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态势,西部如何抓住产业专业的机遇,加快发展产业,这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略作解读。

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分享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产业转移理论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产业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有三个特点,即:(1)产业转移具有综合性。即产业转移是跨区域直接投资下资本、技术、劳动力及其它生产要素的集体流动,是生产方式的整体转移,具有单个生产要素流动所不具有特征和功能。(2)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即产业转移是分层次渐进式实施的。从国内外产业转移发生发展的现实看,产业转人与转出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很强一致性。随着转出区域产业结构沿着自然资源密集、普通劳动密集、技能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升级,产业转移也从以普遗劳动密集产业为内容,逐步向着以技能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为内容的方向演化。(3)产业转移具有梯度性。即区域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发展梯度,这种经济梯度是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一般而肓,产业转移往拄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

  二、 中国纺织业产业转移的原因

  1、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地区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需要。再加上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急需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其中,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土地等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加上国家大范围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因素的影响,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传统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承受空前压力。在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 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

  2、 产业转移的发生,除了市场环境的恶化外,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也加速了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有了强制约束。各种复杂因素累加的高成本,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兴起。

  三、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

  在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上,重庆将重点支持5种类型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市场在外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配套产业。纺织产业是重庆市确定的6大支柱产业之一,从重庆各区县收集到的项目情况,截至目前,沿海纺织行业中有意进入重庆投资的资金总量达到150亿元左右,这些新增投资,预计将在3~5年内注入。届时,可带动重庆纺织产业新增销售产值300亿元,新增利税30亿元,新增就业5万人。

  重庆除了交通、区位优势,重庆还拥有丰富的天然纤维资源,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和一批初具特色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重庆市还拥有潜力巨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近年来,重庆纺织服装批发零售业增长迅猛,2008年增长了35.7%,2009年增长了23.5%。从消费市场看,重庆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蛋糕”就很大,例如,重庆若年产100万辆轿车,内饰纺织品年采购大单就会高达10亿元左右;此外,伴随重庆城镇化进程加快,每年新增竣工的商品房建筑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将拉动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重庆具备区位优势,拥有黄金水道、产业配套能力强大;此外,重庆市已有高新、汽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等主导产业,正在积极包装天然气化工、煤化工、通机等9大产业集群。重庆还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拥有56所大学,360所中等职业学校。

  综合分析重庆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仍然存在三大不足——

      首先,物流业发展不充分,物流成本偏高。
高速公路收费要比上海、珠海等城市都要高。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运程远,物资到出海港口的运输成本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重庆港装卸费644元/TEU,比上海港高38%,比武汉港高143%。重庆本地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小,服务项目少,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远没有形成。

      其次,综合配套能力亟待提高。重庆市纺织产业整体实力较弱,缺乏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尤其缺乏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

      最后,软环境也有待完善。重庆市里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并没有落实,例如有出国劳务助业贷款备用金、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的奖励补贴政策等没有落实;政府职能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较为突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合力不强。

  四、重庆承接产业转移三点建议

      重庆现有纺织服装企业38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302户,全行业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2009年,重庆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为174亿元。预计到2012年实现销售产值超过5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新增就业3—5万人,建成内陆开放型服装产业高地,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商贸物流之都和中国西部服装之城。笔者提出重庆承接产业转移三点建议:

  1、要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延长产业链。
产业发展不是几个工厂的集聚,而是一种产业网络的形成,尤其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企业进行生产,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水、电、厂房、道路、通信、排污等。这些基本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的开工投产、经营运作。所以,纺织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吸引几个制造业工厂,最重要的是要从产业配套体系上,产业所需要的重要的服务功能这些方面来考虑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

  2、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已有的纺织企业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西部要依托核心环境和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加快转移。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东部一些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或者是产品档次较高,企业收益较好,一些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档纺织服装工业企业愿意继续留在东部,西部地区企业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吸引东部企业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

  3、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良的融资环境。像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一样,出台免息、贴息政策,通过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企业的上市,通过风险资本的融入,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快速实现规模扩大,快速提升品牌价值。利用资本市场,对于加快中西部整合发展资源非常关键。

  此外,选择一些在东部地区,或者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关键性企业。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投资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带动产业转移的快速进行。

  蔡律     2010年4月24日

  附:全球产业经历三轮大转移

      第一轮 全球第一轮产业大转移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轮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电、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机。

      第三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和世界电子信息产品中心向中国转移。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