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转增:股权货币化的危险盛宴

曹世忠 原创 | 2010-04-07 17:05 | 收藏 | 投票
高转增:股权货币化的危险盛宴
文/曹世中
 
今年年报的一大亮点,是高转增股扎堆亮相,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2月5日,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神州泰岳,推出一份让投资者吃惊的分红方案:每10股转增15股派3元,此举打破西飞国际去年创下的每10股转增12股的纪录,成为A股市场新的“分红王”。之后不久,刚在中小板上市的信立泰也发布公告, 2009年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再派发现金10元,受此消息影响,信立泰股价冲击涨停,一度站上120元的高位。推出高转增预案的绝非A股中小公司,就连以往被市场称为“铁公鸡”的国有控股企业,也有的推出了高转增预案。
 
高转增究竟好事,还是坏事?为何一向不愿意向二级市场流通股东分配利润的上市公司,突然热衷于“不惜血本”的股票高转增?对此现象做一探源,颇有意味。
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市场的一大贡献,是给上市公司原本不能货币化的公司股权,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合法套现的出口。这从大小非解禁以来,上市公司高管屡屡涌现的套现冲动即可见一斑——股权货币化的吸引力太大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及手中握有巨额股份的上市公司高管们,他们所获股权的成本是极低的,对应二级市场购买其股票的投资者来说,面对同样的分配方案,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所得到的利益,不但不对等,更有天壤之别。
推出高转增方案的公司,不但把应向股东分配的利润留给了自己,还通过高转增强化了对企业的控制力。当然,日后一旦有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会没有),再通过二级市场抛出手中持有的股份,还可套数额巨大的现金。2009年,紫金矿业大股东陈发树在二级市场上演出了一场股权货币化的好戏,仅半年时间,就套取现金40多个亿。
 
试问:踏踏实实做企业,陈发树何年何月才能赚到40个亿的现金?
股权货币化,是股票全流通后派生的一个新问题、大问题,截止到目前,监管层对此还没有丝毫的监管措施。今天的上市公司高转增,已经演变成为一场股权货币化的盛宴,这种状况一旦成为上市公司高管们的共识,对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长远伤害。
 
2010-4-7       北京
个人简介
创办、主办《品牌》、《商界领袖》、《新财经》等高端财经管理杂志,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品牌营销、媒体传播有独到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