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问题所在——谬以千里的“经济理论”

张崇华 原创 | 2010-05-19 10:58 | 收藏 | 投票

   在对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上,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祥临坦言,很多专家学者和官员认为中国应防范日本病,即防止出现日本“失落的十年”,现在还为时过早。因为,日本在泡沫破裂之前,贫富差距、城乡发展差距、生态环境等问题已基本解决。这些现象至今在中国仍然存在,其后果不仅可能引起经济危机,而且会加速社会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疾呼:在发展阶段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日本做到了,中国做到做不到?韩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做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做到做不到?台湾在国民党领导下做到了,大陆在共产党领导下做到做不到?我们在做到的过程中,所谓的日本病在中国就不可能发生。直言:收入已经不菲的学者们整体浮躁,水平低下。

  环顾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真正面临的挑战是:在人均GDP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迄今所出现的问题,跟经济学界、理论界有直接关系。现在经济学界主流都认为在人均GDP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发展阶段上,就应该拉大贫富差距。日本是在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就下决心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农业和农村就实现了现代化,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并得到了解决。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现代化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贫富差距拉大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

  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转变经济理论思维方式很有必要。

  缩小收入差距,是市场均衡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均衡,失去均衡,交换就难以进行,市场经济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和魅力。当然,市场经济要求的均衡是以货币交换为内容的价格机制起着巨大的调节失衡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机制打破了被计划经济长期固化了的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但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新的非均衡因素,最基本的是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商品和生产能力过剩闲置,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处放贷。这就产生了同计划经济时期异曲同工的怪现象:以前是消费者手里有钱买不来商品,现在是消费者手里缺钱买不来商品。

  解决过剩性质的非均衡问题,基本思路是增加穷人的收入,让他们拥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货币支付能力。否则,过剩会让市场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份生产能力的过剩,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债务。债务因素积累过多,不但会让债务人破产,同样会导致债权人破产。因此,穷人收入水平低,不仅是穷人的问题,也是全局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由于穷人收入水平低,缺乏购买力,我国企业只好把销售市场转向国外。十多年来,我国GDP有20%甚至30%多要靠出口来实现。相反,资源缺乏、国土相对狭小的日本,即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GDP也只有不超过15%的比例靠出口实现。造成中日两国这一差距的基本原因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

  战后的日本,普通劳动者收入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拥有很强的购买力。我国商品大量出口换来了很多外汇,虽然不是坏事,但也包含着巨大的经济风险。一是一旦美元贬值,我国的外汇存量也要同比例贬值;二是一旦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的外汇额度也会同比例贬值,也等于中国出口企业把商品白白地送给了外国一部分。出现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归根到底,都是我们向发达国家出口了那么多质优价廉的商品,以我国穷人的低收入为代价帮助了发达国家。

  因此,从借鉴国际经验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角度谈论日本,学者和官员们没有必要过早地谈论日本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经济增长停滞的教训,而是应当虚心地思考一下,日本在六七十年代是怎样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等更为基本的社会经济矛盾的。这才是当前中国从决策者到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切的问题所在。

  

个人简介
正直、开朗、勤奋。在农村做一年半知青。在军队服役二十八年,历任飞行员、组织处长,军师团党委、纪委委员,空军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荣立三等功。现任企业(职业)规划师、经理人、培训师、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张崇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