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漫谈——中美需要精诚合作吗?

丁兴发 原创 | 2010-05-27 12:1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已经结束的中美第二届战略对话,掀起了世界沟通融合的新范式。延续第一界战略对话的成果,在互换东道主后,中国和美国的对话机制更加的开放和透明。

       求同存异是对话能够进行下去的主要精神。在不同制度和文明体系下的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发达经济体系的no1,一个是欠发达经济体系的no1,在两大阵营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不容易的,但也是世界走向包融下的多极化的必然趋势。

       对话的规格和成果虽然是短期的,但是对于美中两国而言,却是历史创举。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源至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将给予世界反思,也给予西方文明认识、了解、乃至接纳东方文明一个契机。值得欣喜的是,美国人破天荒地选择了黑人总统奥巴马,而奥巴马在度过国内政党危机和信任危机后,继续延续民主党的一贯多边融合均衡的政策,期望以发展经济之长去唤起民众的更多选票。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基础是不一样的。要走向包容,更多的是需要美国人放下西式文明的架子,以兼容并收的精神,疏通阻挠华夏文明融入美国精神的障碍。看到美欧文明发祥地的希腊出现的债务危机,美欧文明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和逻辑思维秩序出现混乱,美欧政治经济体系中最倡导的诚信原则反而成了最不诚信的东西,这在于个人主义过于泛滥,失去约束有关。

      人性的两大根源性欲望——贪婪和恐惧,如果不通过道德的规范去约束,就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西方文明体系中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法制约束,没有东方文明中的家族观念。这是两种文明的差异之一。中国人的责任,除了对自己尽责,还需要对家庭尽责,然后才是对社会尽责。家庭充当个人和社会平衡矛盾的缓释器。因此,中国人还有邻里、社区文明。公德充当的社会价值非常大。当然中国的法家思想,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就产生。中国人必须坚持走向人治和法制的兼容轨道上。这是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融合后的《管子  》总结并 产生更具包容性的杂家思想的精髓。黄老哲学的精华之处也在于包容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成为治理国家,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汉唐盛世的基础。 

       文明的包容需要时间。在中美两国的战略对话机制首开两国交流的先河价值体系中,我们更加要清晰地看到,华夏文明要为美国精神下的普罗大众所理解,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其政治团体在敞开一条缝隙,就可以为文明的曙光播下一颗种子。

        因此,中美两国之间的真诚合作非常重要。而合作的更为重要的地方,不仅是经济的合作,更多的是文化的合作和交流。想想,在这一点上,决策层提出大力振兴中国文化的抉择,无疑是具有高瞻远瞩的现实和历史眼光的。国学精神,也将变得非常具有价值。

       

个人简介
诚实,善良,敬业可以包容我的人生观。
每日关注 更多
丁兴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