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西部经济起飞的发动机

郑磊 原创 | 2010-06-26 14:4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兴旺,要看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量能。所谓流动,就是开放。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流动性要素的本质和相互间的内部联系。其实,企业是这些流动性要素的载体,只要能够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和经营,人、财、物、信息便会接踵而来。吸引企业的根本因素在于企业有利可图,短期不亏损,长期可赚钱并找到发展的巨大空间。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是影响企业经营的并非只有薄弱的基础设施。内陆地区最令企业家担心的还在于其投资软环境。这是政府和社会必须正面回应的问题。

 

      我曾经去过重庆,那时,她还未成为直辖市,是蜀地的一部分,而且是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大都市。站在解放碑络绎不绝的人流中,抬头看周边随着山势起伏的高高低低的大厦,还有沿着山路缓慢爬行的汽车,很难让我想象得到重庆将会辉煌重现的今天。而也许,她的未来会更加璀璨。

      2010618日,是重庆两江新区挂牌的日子。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找来了相关的资料,对这个新的区域经济亮点做一番审视。看完同事整理的数十页的资料后,我相信,重庆真得就要起飞了,这与当初成立直辖市不同,也和国家批准其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更不同与成渝经济区的设立。此前,这些步骤只能算是准备阶段。两江新区犹如给重庆这架飞机装上的强大的引擎,从此,在这个坚实的平台上,发展更稳健,速度会更快。 

 

两江新区的定位

      重庆喊出的口号是两江新区是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并列为中国三大开发区,重庆要与上海、天津试比高。两江新区规划的未来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努力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我国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

      重庆之所以有如此的勇气,确实是有底气的。国务院在批复两江新区的文件中提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要着眼于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两江新区将是政策最优的新区,其政策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国务院3号文件政策的叠加,同时国务院明确指出,重庆两江新区政策将比照浦东新区、滨海新区。

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如果我们回溯上海浦东发展的历程,甚至再往前看看深圳特区,就会认识到政策倾斜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如何重大。与上海相比,如果不以既往成败论英雄,重庆的基本素质仍算不错,具备深厚的工业基础,人才资源。两江新区2008年户籍人口约130万人,人均GDP超过32000元,是国务院2007年新批准的《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产业布局重点拓展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以及国家级内陆保税港区,具备在西部及内陆地区率先开发开放、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拥有中国首个内陆水港加空港保税港区,交通、科技、制造业发达,已具备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的基础。

两江、浦东比较

 

成立前的准备阶段

成立后的10

成立后的20

浦东新区

1984-1992年 酝酿准备,19904月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1993-2000年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等先后挂牌建设,前期10年目标顺利实现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两江新区

1997年改为直辖,20112012年进出口达到300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达到200家,利用内资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集装箱吞吐能力500万标箱

2020年,两江新区的生产总值50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万亿、占全市7080%的直接引进外资

 

1990年时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60.24亿元,财政收入仅有11亿元。工业有一定基础,在石化、钢铁、造船等行业拥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农业产值5.33亿元,是当时上海重要的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商品零售总额14.28亿元,仅占全市的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仅占全市的6.3%。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明显低于浦西。

然而,自1990年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以来,经过19年的发展,浦东新区GDP已由1990年的60.2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150.99亿元,年均递增超过15%2008年浦东新区GDP对上海市的贡献达到23%;财政收入达到1042.4亿元,占上海市财政收入总额的43.8%;进出口总额为1449.59亿美元,占上海市进出口总额的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862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万美元,增长了18.6倍。截至20093月,在浦东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已达到11938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00多亿元,2008年为850亿元,是1990年的59倍。

比较重庆两江新区和浦东新区的起点,可以看到两江不逊于浦东。上海浦东新区2007经济总量为2751亿元,占上海经济总量12001.16亿元中的 22.92%,利用外资占上海的42%;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经济总量2364.08亿元,占天津经济总量的47%,利用外资占天津的74%,两大城市创新版块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巨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而重庆2007年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北部新区GDP占重庆的7.3%,利用外资约占重庆的20%左右,两江新区仍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

两江新区的发展基础是物流和金融

两江发展的关键是开放,把企业、人才和资金引进来,帮助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两江虽然辐射中西部各省,但应放眼全世界。对于早就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有实力外企,进军内地的障碍一方面在于投资软环境,比如政策风险、政府廉洁度、服务能力等还有待大幅度改善,另一方面是投资硬件条件,物流成本高,时间长,环节多是明显薄弱环节。

两江新区的最大优势是开放和税收优惠政策,对外企形成了一个“洼地”,暂时可以抵消物流成本较高的弱项,对于生产附加值较高产品的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其实,外企将生产基地设置在沿海地区,也与其运营目的是借助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实行来料加工再出口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转向大力发展内需,以及东部沿海劳动力缺乏,劳动成本逐渐升高,一部分外企会转移到人力更丰富和廉价且出口方便的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内陆省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一部分外企则希望能够参与分享中国市场,纵深迁移到内陆中心城市,更接近客户和终端消费者。内需市场主要在中西部,而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总量中最大的一块。对于后一部分外企,更关注优质而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以及市场规模,而对附加成本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但是物流成本对企业和政府来说,都必须解决。税收优惠政策并非能够长期持续下去,企业盈利需要不断降低成本,而不是依靠外部的补助。以水港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公路运输成本是11240元,铁路为5622元,分别比武汉高23%105%55%,这是投资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重庆要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而交通和物流是重要的基础。只有先成为交通、物流中心,才能成为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才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重庆地处中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拥有可供开拓的纵深腹地,依托重庆可辐射周边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6省共3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在国内外企业纷纷“西进”的情况下,重庆可望成为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支撑点。重庆拥有两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目前已有寸滩、九龙、东港、新港,以及沿长江上下游的朱沱、涪陵、万州等大大小小数十个港口,形成了港口集群。重庆拥有1/4的长江干线航道,三峡175米水位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主城区,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力大、成本低的明显优势,重庆恰好占据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又处在东西部的承接点上,成为整个西南地区通向中原腹地和沿海地区的咽喉。重庆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是内陆的铁路枢纽、公路枢纽、长江航运枢纽,也是航空枢纽。

 

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物流基础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些运输节点密切配合和联动起来。重庆目前的交通“瓶颈”主要表现是水、陆、空没能完全实现“无缝连接”上。在重庆,有的货物在经铁路抵达重庆后,货主还要到处寻找运输车辆,将货物运到港口出海;此外,长江沿线各区县的港口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重庆港货物退税时间长,一般在34个月,常常使数十亿的资金被积压,给企业资金周转造成严重影响。除了这一首要问题,公路网络也还覆盖不足,在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这四大运输系统内部还需要各自整合提高,然后再连结成更大的联运网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多个部门,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目前只有重庆市政府层面才可能有效协调和推动各方。

降低物流成本,解决的关键在于近期应加快加紧整合重庆各区县的港口,提高操作效率,打造公路、铁路、空港、江海连运和报关、退税的“无缝连接”系统,完善重庆市内和周边地区的路网建设。重庆已经提出在未来5年内,投入1500多亿,建设1500多公里铁路,加上现在的1000多公里铁路,形成3000多公里铁路线,届时将有8条高速公路通往除重庆外的地区。随着江北机场4条跑道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重庆将逐步打造水、陆、空物流中心。中远期重庆应致力提升空港、水路运能运力,建设通向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东盟的重庆—上海、重庆—缅甸、重庆—兰州、重庆—昆明铁路,与欧亚大陆桥、泛亚铁路连接,拓展陆路跨境通道和出海口。

重庆的另一个战略着力点是打造西部的国际金融中心。我认为,目前打造金融中心的目标应该密切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拥有金融中心之名而人为造出一个。重庆不是上海,无需配置和上海金融发展战略相同的功能。简言之,重庆在近中期不会成为上海那样的服务型国际化大都市。如果重庆在这方面定位错误,不仅不会对两江发展产生助益,而且会分流资源,绕远走弯路。重庆的金融中心定位应该是为产业投融资和资本的市场化配置服务。国际化的开放的能够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为内迁的外企提供必需的国际化运营条件。另一个是多种市场化资产交易平台的搭建。只要种下梧桐树,不怕凤不来。那些准备迁来的国际化企业身后跟随着一大批金融服务机构,重庆所要做的事情是准备好迎接这些机构安家立户,为他们拓展内地的业务空间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必凭空设想,靠自己人,闭门造车、自力更生地搞一些自认为很高端很先进的金融机构。随着产业布局铺开,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政府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周到细致和规范的服务,金融中心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产业布局发展与引资

在重庆自己的规划中,两江新区发展的产业模式将实现5+3的战略性创新布局,即“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实施5+3战略性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新”、“高”、“活”是两江新区产业定位的三大原则。

这个规划看上去有点过于庞大和面面俱到。如果仔细盘点重庆的产业基础,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门类是以汽摩制造为核心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与国防军工紧密联系的仪器仪表和电子信息,以及农产品加工。以此为基础,较容易发展壮大上述五大战略性产业。重庆还需相当大的努力才有可能争取成为国家级研发总部。

影响其产业布局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是,外资和民营经济占比较小,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面临着繁重复杂的重组改制。重庆国有资产是现有传统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年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5%的增速,其中3成由国企集团贡献。 

近年来,重庆的民营经济比重稳步增长,但是外商投资增加较缓慢。重庆如果想快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光靠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外资比例较低与客观环境和条件有关。在2006年,全国利用外商投资695亿美元,外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实际使用外资仅占全国总量的3.45%。我国1.2万亿美元的加工贸易99%都在沿海地区。当然,重庆也无法采用沿海地区搞“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重庆到沿海有2000多公里,如果照搬这个模式到重庆,物流成本抵消了政策、人力成本优势。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沿海地区经过30年高速发展后,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成本的压力逐步显现,再者,国家经济转向发展内需,外资企业有深耕中国内需市场等需要,均促使外商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据有关测算,未来25年,中国平均每年可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西部城市,由于生产要素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稳定性高,日渐成为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聚集地,进入21世纪,地处内陆的西部更成了国内外企业均相看好的首选地。重庆面对新一波对运输不敏感的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和服务外包产业向内地迁移的浪潮,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优势。比如,到重庆开设工厂,其零部件及其他生产资源要素70%可实现本地化,成本比较低。外资在重庆的回报率达到20%,高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因此,重庆提出把世界加工贸易模式垂直整合,实施“一头在外”的模式,通过零部件80%本地化制造,再组装成整机出口,以降低物流成本。用这样的模式,重庆吸引了美国惠普,以及台湾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企业,而他们又带来了上百家零部件厂商。

2007年,重庆利用外资只有10多亿美元,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重庆利用外资增长了1.6倍,达到了27亿美元。去年达到了40.4亿美元。重庆引进的外资中,港澳资本较多,而高端产业资本其实主要集中于欧美。随着重庆向世界开放,利用外资应更加侧重于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当然,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可能提高很快,外界也需要逐步了解这一内陆城市。重庆向全球引进外资,必须将自身通过国际平台更广泛地展示出来,靠每次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到世界各地路演,还不是很好的办法。重庆市政府应该帮当地企业走出来,在开放的港澳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更多的境外上市名额,通过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亮相,将引资的主体转为企业,为企业间的商业化合作提供服务,帮助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这才是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该做的工作。

重庆不会缺钱,也不会缺政策扶持,更不缺人,我唯一担心的是,人心还不齐,政府还没转过弯,开放的共识还不够。这才是束缚重庆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也许是多余的担心,希望重庆市政府能够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做得更好。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