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谈中国经济(6)

里维宁 原创 | 2010-06-30 15:32 | 收藏 | 投票

悲观派的忧虑依据

 

东亚及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历史进程证明,采用开明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限制政府在经济运作中的作用及权利,可以带来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所以,多数乐观派的依据在于:中国已经走上市场经济道路,而且会不断地进行改革并保持对外开放。至于其政治体制改革则属于次要,而且中国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节奏最终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应鼓励中国沿现行路线继续走下去;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台湾地区,其政体模式也许可以作为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参考或借鉴。

虽然经济起飞和发展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地位、作用和合法性,但是中国对市场经济方法的采用是有选择性的,用之为“调理性手段”而不是“本质性改革”,因为执政者不认为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最终可以放弃强权政治,而是应该独揽权力,掌控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进程,占领多数重要经济领域,控制国家财富和经济资源;在柯德尔看来,一句话,中国的强权政治体系有能力完成成功改革之任务——该体制具有超出悲观派所能想象的智慧和执行力。

第一阶段的改革到1980年代中期为止,毫无疑问地取得成功。僵化的公社运作模式被突破,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到了9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动,问题冒了出来,引发进一步改革的需求。

第二阶段,即从90年代中期往后,问题凸显,影响到政权的基础和利益。中国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如:银行体系、经济结构、大量资本及资源错置于低效运作的国有企业和经济领域;高效资源配置和运作进程受到体制内腐败现象的严重阻碍,而此种腐败是一党治理模式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弊端,其影响涉及国家行政、司法、商业各个机构。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于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虽然中国经常标明其现有模式为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国有控制成分依然较高。中国56%的固定资产为国有;占国家总产值仅30%的国有企业享有70%资金贷款。这些经济问题的背后是法治问题、体制问题。中国共产党独掌权力的决心影响其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软实力,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司法独立、金融体制及行政管理机构独立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远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迄今所呈现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

中国内部的各派势力盘根错节、结构复杂。乐观派忽略了对其内部各派势力的分析。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尚未完善到如此程度,即:可以使执政党充分下放权力,使国家整体在一个完善而有效的软实力结构体系内健康有序运转。

在悲观派看来,不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由演变进化及成功运作到如今,其模式不是一成不变;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彼得·鲍尔(Peter Bauer)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一路走来,各有各的解释。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绝不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近期成效,仅仅是因为采纳了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限制了政府的权利,实施了法制。悲观派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尚处原始阶段、充满剥削,效率低下且含有破坏因素,因而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其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1] 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

熊彼特1883年生于摩拉维亚(当时隶属奥匈帝国,现为捷克共和国的一部分)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拥有一家纺织厂,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辞世了。他母亲不久即改嫁到维也纳,熊彼特在那儿进入—所贵族学校。他在人文学科方面接受了优秀的教育,但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的背景却显不足。作为维也纳大学法律专业的一名学生,熊彼特也学习了经济学的一些课程。是庞巴维克教授的研讨会点燃了他对研究资本主义长远未来的兴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书中,熊彼特(1942)对经济变化采用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察方法。他不是检验资本主义经济所经历过的周期变化,而是考察资本主义的未来。他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资本主义能生存下去吗?”他给出的答案是:“不,我认为它无法生存下去。”在根本上,他认为马克思相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是正确的。但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被自己的失败毁灭,而是将被自己的诸多成功所毁灭。

长期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中心。亚当·斯密和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视为获得迅速增长的最佳途径。然而到了19世纪末,经济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率的问题,而对增长问题失去了兴趣。熊彼特的主要贡献即把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调整到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来。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他强调了创新、企业家等非经济因素对于资本主义健康、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性。

个人简介
由军人历练至访问学者,经国企,跨国企业实践又客座于研究,亲历动荡,目睹改革......
每日关注 更多
里维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