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来源——金融衍生品敲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丧钟

崔长林 原创 | 2010-06-09 14:29 | 收藏 | 投票

 

 

 

 

谈到金融衍生品几乎无人不知。可是,如果要往细里追问,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为人家“设计”过金融衍生品,尤其是我们这些不谙经济的国人,只知道它是由美国人“发明”出来,并首先从美国“衍生”到世界各地的。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世界上任何一种所谓新玩意的产生均非凭空出世,势必有其经济社会背景和理论依据——金融衍生品当然也不会例外了。那么,什么是产生金融衍生品的的经济社会背景?什么是产生金融衍生品的理论依据?金融衍生品有什么本质特征?它为何敲响了资本主义金融制度的丧钟?本文将深入分析、讨论这些问题。

 

 

金融衍生品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金融衍生品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之所以会首先诞生于美国,与美国这个国家发达的资本经济社会制度和先进的生产力不无联系。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毫无疑问,毋庸置疑。就是说金融衍生品如果产生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那就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了。这就如同本来生长在寒带的庄稼不可能自己从热带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道理一样。也就是说,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果不发达,金融衍生品就不可能产生于美国。当然,经济发达只是其原因之一。

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获得巨额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国家。这样也就决定了,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里,储备了、隐藏了大量的资本。这种资本不仅表现在美国人非常有钱上,也表现在他们非常有科技能力、生产能力上面。这也就为美国在某一经济领域(如军工)、科技领域(如计算机)世界之第一的地位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是金融衍生品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么,金融衍生品产生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因资本过剩而引起的生产过剩。

什么是资本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还没有转化为资本的生产利润的过剩。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增殖,而资本要想实现增殖,投入即从事商品生产是其唯一的渠道。可是,如果没有或缺乏投入的渠道,那么利润就无法实现向资本的转化。于是,在无法转化的前提下,本来应该转化为资本的利润就会有资源性而非有资本性(没有转化的利润就变成了“资本资源”——本来应该成为资本但没有实现得了)。这显然是资本家、金融家所不能接受的,因为资本失去其本质特征。

东南亚之所以会爆发金融危机,俄罗斯之所以会爆发政治危机,世界之所以会爆发能源危机,海湾之所以会爆发两伊战争,显然都是由于美国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给惹得祸——从这一点上看,上述危机的爆发具有客观性,因为消耗了美国大量的过剩资本、过剩生产。但是,必须得搞清楚的是,美国从上述危机中并没有亏损,而是获得了更多经济利益。于是,在这一前提下,在美国也就产生了更多的无法转化为资本、生产的企业、国家利润——出现了“反无米下锅”的现象。

 

 

金融衍生品产生的经济理论依据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世界上还有更“难为”的“巧妇”存在,那就是要什么米都有,但无论你“做”出多少好吃的东西来都没有人吃。笔者把这一现象称为“反无米下锅”。美国的企业家、金融家遇到的,其实就是这种“反无米下锅”现象者也。诚然,美国的企业家和金融家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比谁都了解笔者讲的上述道理。不同之处,他们决不会在别人面前讲这些大道理。他们不但不讲,而且还把上述之道理深深地隐藏于自己的心灵深处,并且在装傻充楞。

怎么个“装傻充楞”法?第一,讲民主、讲人权、讲自由,反证出别国不讲民主、不讲人权、不讲自由,好为其侵略和颠覆别国的政治经济打基础;第二,打着投资、为别国排忧解难的旗号,来兜售早已经预谋好了的所谓金融衍生产品。

何谓金融衍生品?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别人的无知、利用别人的发财梦、利用别人的经济政治困境、利用别人的制度缺陷、利用别人不可告人之目的等,通过偷梁换柱、漫天过海、李代桃僵的方式,为买卖双方做假帐、做呆帐、做死帐,还要劝买卖双方都能够买他们的帐,以达到他们能够从做帐中获取超巨额利润的一种记帐的游戏。诚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并非是一分钱也不出,但是,在为别人“设计”衍生品之前,就已经为自己找好了出路,但对被“设计”者来说,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了。就像是中国传统游戏中的“华容道”和“九连环”,制造者自然能出去,但身陷其中的人就要碰运气了。

如此,笔者是否在说,“设计”金融衍生品者连一点人性也没有?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当然,偶尔也有例外,那就看让买卖这种衍生品双方的一方谁先死对“设计”者来说更有利。当然,他们也不会让双方都去死,因为他们还想从能够活过来的那个人的身上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于是,在他们的“设计”下,一个百年金融企业倒闭了,冰岛和欧盟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主权危机”。至于说因还不起房贷而破产的美国中产阶级,其死活对于“高盛”来说,简直就不在其话下。

如此,笔者是否在说,所谓金融衍生品的出炉连一点理论依据都没有?否,回答是否定的。不仅有,还有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理论做后盾呢!大家或许知道美国那三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和他们的所谓“机制设计理论”吧?所谓金融衍生品其实就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出来的“经典案例”。难道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们就不怕遭天谴?当然不怕了。比如,他们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的那副嘴脸就很能说明问题。最可恨的是,在中国也有不少他们的同谋!

 

 

金融衍生品的产生背景和理论来源——金融衍生品敲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丧钟

个人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道学家、天体力学家、经济学家、科普作家,价值中国百强专家、资源与资本互化理论奠基人;揭示了万有斥力定律、万有引斥定律、物质生成定律、宇宙膨胀定律;量子经济学、裂变经济学、聚变经济学首创者;代表…
每日关注 更多
崔长林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