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易斯拐点的区间化更好!

陈雄 原创 | 2010-07-13 09:42 | 收藏 | 投票

  路易斯拐点论(Lewis turning point)

  1968年,经济大师Lewis提出著名的路易斯拐点论。

         指出对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初期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第二三产业不发育,农村集结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人均生产力低下,收益甚微,生活贫困。因此只要城镇就业的收益略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源源不断向城镇流动,从而使城镇就业市场始终是供给严重过剩的状态。资方只要提供的工资略高于农业收益,就不愁招不到人。这样,工人的工资始终很低,仅仅略高于农业收益而已。于是,工资十年不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新增就业人口赶不上增加的用工需求,就业形势开始向供不应求转变。这个区间,就是著名的路易斯拐点。之后如果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劳动力短缺就开始出现,工人在劳资博弈中开始处于优势地位,工资待遇开始有可观的提升。


  关于曲轴曲线变动,很明显,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使他们向上移。第二条曲线——供给曲线,我想把这个供给曲线稍微作些调整,对于理解这个问题可能理有帮助些。如果说把S’T’这块向右稍微延伸一点,就是TT’并不是垂直于X轴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您刚才讲到了很多农业政策的变化——补贴、土地租金的提高实际上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什么形成无限供给?无非就是说,只要城市里面的工业收入高于农村的收入,农民工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是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的。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农业政策,或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农村的收入是不稳定的、是波动的,这个波动反应在什么地方呢?就反应在共鸣曲线的变动。农业收入提高了,共鸣曲线就应该向上移,包括补贴、取消税费、土地租金价格。他向上移了,即使在曲轴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应肯定就减少。如果延长一点的话,就是说农村收入提高了,那么这个拐点可能延长,这个拐点可能比原来的供应水平要更靠右一点。因为现在的拐点是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发生变化。而T’和T是一样的,是不是共鸣曲线发生变动之后,这个拐点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可转移的劳动力从数据统计上的确是历年减少,作为企业来说每年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摆在我们企业经营面前的,在中国因为其非常大的区域特点,各区域发展的相对不平衡,拐点已经成为区间了,成本提高的纠结在不断显现,而且越来越明显,趋势是必然的,这种哦区间化其实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国家竞争力都是相对较好的结果,以至于这个拐点不要太猛烈,造成内伤。

个人简介
不断提升,追求卓越!智慧的积淀来源于对价值的追求! 史则明智, 哲以显理 —— 陈雄
每日关注 更多
陈雄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