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间投资方式,纾解中国就业压力

卫战胜 原创 | 2010-07-02 17:01 | 收藏 | 投票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战略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把经济增长作为最高目标,既增长优先模式;二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升级的就业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作为最高战略目标,即就业优先模式。目前看来,我国更应选择后者。或选择:低经济增长、高就业增长弹性模式。使就业水平与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增加同步提高。刺激内需从根本上来说,有三条路:一是,增加居民收入;二是降低居民未来潜在支出不确定性。第一条涉及到减税,提高工人的工资,这样可以保证群众家庭收入增长、生活水平真正提高。第二条就是,政府要把更多支出用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除了这两条路之外的第三条路,就是为小型企业提供启动和发展资金。让民资与创业投资基金尽快咬合,这是新金融体系之基础层,这个基础不夯实,都将是流于表面。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果就是无数个民营企业成立、发展和壮大。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企业家默默的为国家累积了四十四万亿财富。同时,我们也见证了社会资金支配社会资源流动配置、安排就业的重要力量。这些因素就像一股“洪流”,如果疏导的好,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讲,这将是最好的礼物。2008年出口对GDP贡献锐减,由外部需求萎缩引发的中国经济显性下滑的主因是:重视国际市场开拓,轻视内需市场发育。这种严重不对称结构格局正在加以修正。实际上,眼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因为自身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虽说汇率改革,可能引起廉价商品的出口贸易额暂时降下来。但降下来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部分企业从落后产能、高能耗转向新兴产业,同样可以提供多多的就业岗位、甚至还可以争取到产业至高点。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自从2003年房地产被确认支柱产业后,地方得到了分税制后最大的财政来源,逐渐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导致财政投资方向都围绕土地收益的建设而实施,最终财政投资偏斜严重,又不得不继续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投资、出口、消费三挂马车有所失利,地方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就更加突出,各地方官员就在四处招商引资,主要方向就是房地产,他们之所以敢于保障开发商投资可以赚钱,根源就在于每年的土地供给规模与市场需求造成的剪刀缺口,在实体产业低迷,资本与民间游资冲入房地产后,投机需求的放大加上刚性需求的存在,两大需求在土地供给不足导致商品房市场供给匮乏的情况下,必然推动房价上涨,在这样的供需格局下,每年向市场投放过多货币又导致货币以每年10-20%的速度贬值,房产自然就会成为最佳投资产品,也是当之无愧最具保值可以抵抗通胀的资产。但是,这样的趋势只能造成资本不断向房地产渗透,民间游资与海外热钱不断向房地产涌入,最终实体产业得不到资金推动发展,出口业目前所面临的贸易战争又足以致命,即使管理层以加大国际采购的妥协条件来交换出口额,也依旧需要加大出口退税来拉动出口业解决就业。

  目前,中国就业压力太大了,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在于提升生产力。所以要鼓励更多人去创业。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年能有200万家新创企业诞生,每家新公司提供10个工作,那么就能在20年内为中国创造4亿个就业机会。如果国家能再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如果能将创业精神注入在13亿中国人的身上,那么人口众多不但不是包袱,反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一股最大动力。而且安排就业,有助于扩内需。扩内需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投资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创业投资的制度优势,增加新兴产业的投资供给。将大量投资引向生产和服务领域。筑基于极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之上。

  近几年来,中央大力推动民间投资、大力推动创投事业发展,一定意思上并不简单为了鼓励投资人去赚大钱,隐匿性的目的也许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借助创投独特的机制优势,整合社会资金,协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稳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这也是创业投资机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吧。

个人简介
车库咖啡孵化器是国务院列入双创文件大力推广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每日关注 更多
卫战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