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博士对《石油的逻辑》一书的评论:章鱼哥的逻辑

管清友 原创 | 2010-07-21 16:56 | 收藏 | 投票

      章鱼哥的逻辑

——读《石油的逻辑》有感

程实

(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京城人博,论仗剑江湖把酒行之翩翩游侠,论席间谈笑帷幄生之才子少年,我每每想到的是那个“晴耕雨读”的管清友。拿到清友的新书三月有余,好几次提笔疾书却又半途而止,不得不感慨,知易行难,阅读、品味清友的文字清新淡然,但想为之做评却难于上青天。原因就一个字:“专”。

 

一解为“专一”。在这样一个浮华轻佻的年代,通晓世事、人情练达的智商情商双高之全才比比皆是,而经济学“帝国主义”之野心也昭然若揭,于是乎,对于大多数经济学家而言,研究无疆界,全才们在经济金融每一个旮旯角里都游刃有余,对每一个似懂非懂的经济问题都能高谈阔论,清友之清、清友之幽即在其研究之专一,其实于文章之外清友是一个博闻强记、眼界颇宽的学者,但令人惊讶的是,文章之内清友始终与“能源经济”、与“黑金石油”骨肉相连。此种专一让这本《石油的逻辑》偷偷蕴藏了无数智慧的点滴,所有和我一样的外行人实在很难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与之把酒言欢,余下的只有欣赏和学习。

 

二解为“专业”。对于油价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话题,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分析和预测,为吸引眼球,阴谋论者、博出位者、神秘论者大行其道,清友的卓然不群在于其分析模式之专业、研究框架之井然有序。专业的研究,不一定能得出最准确的预测,但肯定能给出最可信的逻辑。比专业更可贵的是,《石油的逻辑》并不标榜专业,而是用尽量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严谨、规范的专业逻辑。这是清友之所长,也是妄论油价者之所短。

 

三解为“专情”。从七年前第一次读到清友的博客,到过去三月间品味《石油的逻辑》,字里行间我总是能感受到清友对其研究领域的丝丝深情。同为研究者,我可以深刻体会到专情于研究的艰涩,这意味着每一个灯红酒绿的夜晚在枯灯下的不眠苦读,这意味着每一个潮起潮落的日子在抽象世界中的孤独徘徊,这意味着每一个空气清新的清晨在信息世界里的不懈游走。可贵的专情为清友的研究打上了真诚的标签,进而保证了《石油的逻辑》是“我手写我心”的果实,而非某种利益诉求、某种潜在压力催生的鄙陋文字。在一个被规则圈画过、被利益渗透过、被争斗污浊过的市场氛围里,这种专情在我看来,是值得品味并带来阅读快感的真性情。

 

清友的真性情,还体现在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石油的逻辑》并不像是一本畅销书的书名,如果改成《预测油价的秘密》或是《谁准确预测了油价》或是《黑金战争》之类的名字,也许这本书可以卖的更好。更值得一提的是,从清友的预测史来看,也完全可以取这样的名字。其实不为人知的是,清友真有点像“章鱼哥”,在2008年油价冲上140的疯狂日子里,所有市场人士都在畅想油价高开高走的未来,只有清友不识时务地判断那是“最后的疯狂”,结果油价出人意料地高台跳水,清友完胜;在2009年初油价跌到40的悲惨日子,所有市场人士又都在哀叹黑金年代的逝去,只有清友耸人听闻地建议“战略性抄底”,结果随后油价再一次触底反弹,清友完胜;就在不久之前,清友还在一次小聚中基于历史实证分析预言中国股市难现强势,至少从那以后的走势来看,清友再度小胜。

 

作为隐藏很深的“章鱼哥”,清友却从不标榜自己是个“预言家”,这也正是我喜欢《石油的逻辑》并坚持认为这是一本有知识、有内涵却不会板着面孔的学术书的真正原因。我始终认为,当一个经济学家正襟危坐谈预测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了,每一个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都不会以预测对了某个未来而沾沾自喜,原因很简单,经济学不预测。就像曼昆说的,经济学最终教会我们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剖现实,去寻找逻辑,去思考趋势才是经济学家的本能。

 

清友有这种本能,但他使用这种本能仅仅是为了获得更深刻的洞察,而不是哗众取宠。在我看来,经济预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凭感觉,缺乏理论功底又怠于实证观察,基于市场预期而拍脑袋,怯生生地抛出直觉预测,一旦言中就喜形于色,自卖自夸;第二层次是凭逻辑,从经济运行中发现规律,并通过逻辑推演而分析未来趋势,大部分情况下,这种预测方法的推演本身比结论更加引人注目;第三层次是凭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是无谓的直觉,而是在洞悉深刻的逻辑后基于最新变化油然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集理性的逻辑推演和感性的市场感知于一体,真正达到这个层次的经济学家往往既是学富五车的学术泰斗,又是洞察先机的市场先知。

 

不幸的是,在一个泡沫化的分析市场中,很多冠冕堂皇的市场分析人士陷于第一层次而不可自拔,每每看到一篇研究报告开头就自诩“如我们所期”、“和我们之前的预期完全一致”,我就完全丧失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如果一个研究者最想炫耀的是他准确的猜想,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他并没有其他有深度的逻辑值得一看。而真正有价值的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研究分析,在我看来,清友已经居于第二层次并在不断靠近第三层次,至少在能源经济这个领域,他的感觉可能已经是各种分析框架、市场逻辑和最新信息化学反应后最值得参考的判断。

 

可贵的是,清友只在文章之外谈感觉,在《石油的逻辑》里,他试图说明的,还是逻辑。至于石油的逻辑究竟是什么,清友在书里已然说的很详细,这里我无须赘言。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清友这个“章鱼哥”的逻辑究竟从何而来?

 

《石油的逻辑》不仅说明了石油的逻辑,还用自身演示了逻辑产生的过程。寻找逻辑的第一站其实是最不起眼的基础性研究。在分析石油的逻辑之前,清友就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详细说明了石油的属性,这看似不起眼的第一步为随后一系列分析奠定了基础。可悲的是,很多夸夸其谈的市场人士已经“专业”到连这第一步都不屑迈出,于是乎,这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口中的油价是期货价格还是现货价格都慨然预测油价涨跌,或者并不知道美元指数是兑哪些货币的一揽子汇率指数就慨然预测美元升贬,更有甚者,很多市场人士言之凿凿或白纸黑色地预测“CPI为2.9%”,而实际上CPI只是一个指数,2.9%却是指数的增幅。我始终坚信,逻辑不可能诞生在这种“低级错误”的土壤之中,一个只为预测而预测,连最基本的经济名词、经济理论、经济动态和经济事实都搞不清楚的预测者,充其量只是披着专业外衣的占卜师而已。

 

寻找逻辑的第二站是勤勉细致的市场观察。在分析油价波动机制和影响要素之前,清友还是不厌其烦地用两个章节的笔墨梳理了石油市场的历史和二战后油价的波动周期,基于历史经验和市场动态总结出了直接或间接影响油价的十六种因素,而全书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个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一个好的研究者,势必是一个好的观察者。但可悲的是,很多市场人士静不下心来观察,急于从短期观察中总结规律,进而得出一些或是学究气过重、或是短期倾向较强、或是过于脱离现实的逻辑,最终导致整个分析与预测的浮夸无实。

 

寻找逻辑的第三站是果敢的轻重取舍和要点把握。在细致观察之后,研究者会发现,每一个经济变量都有诸多的影响要素,关键并不是在每一个时刻都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在每一个时刻分析判断不同影响要素的轻重缓急,并抓住重要的决定性要素,削弱次要因素对逻辑形成的过多影响。清友用数个章节论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决定要素对油价形成的重要影响,这种有区分的情景分析不仅丰富了逻辑的内涵,更让逻辑本身充满了动感并更加适用于关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可悲的是,很多市场分析人士陷于大而全的研究陷阱之中,患得患失,既没有依据定量分析确定影响排序,又迷失于空泛无序的夸夸其谈之中,最终形成的是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逻辑,模糊而非清晰化了趋势的判断。

 

寻找逻辑的最后一站是证伪和校准。经济学之所以可以称之为科学就在于其从未以“造神”为己任,逻辑本身也是动态演进的存在,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只有一成不变的顽固和错误。在很多章节里,例如在讨论石油市场多重均衡的时候,清友就不惜用批评和讨论来寻找新的思路,探求对旧逻辑的校准或修复。可悲的是,很多市场人士从不承认错误,而是通过“不懈的坚持”来验证自己“最终的正确”,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的经济变量,一味粗鲁地“坚持”那些基础并不稳固的逻辑或单纯的预测,也许会收获某一时刻的短暂成功,但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最终只是将经济预测从一种科学的逻辑推演变成一场负气的高端游戏。

 

清友不玩游戏,所以他写了《石油的逻辑》。要想知道章鱼哥的预测秘密,最好的途径就买下这本书并细细阅读。别问我,石油?我不懂的。

 

声明: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与作者单位无关,文责自负

个人简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主任; E-mail:gqingyou@sina.com
每日关注 更多
管清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