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恐惧感与不安全感弥漫……(7月23日)

贾春宝 原创 | 2010-07-23 17:00 | 收藏 | 投票

 

每个人都恐惧,都缺乏安全感,热胀冷缩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所以在决策之前所考虑的核心是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假如收益最大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就以损失最小化为原则。人对收入的预期也是以落袋为安而非多多益善为第一选择。同时当一个人在收入扣除支出有盈余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储蓄,相反,由于降薪与失业所形成的收入降低,在难以降低生活品质的时候,也往往是从储蓄之中支取资金来解决必备的需求。

这种思维定势就使得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储蓄余额不足的时候总是会让人的不安全感增强,而在收入下降的时候,也会先把自己的积蓄拿来维持生活水平。

 

相比于历史,生意越来越难做,稳定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了,这直接导致生活品质难以确保稳定,但同时受教育成本、治病医疗的成本、养老成本、抚养孩子的成本,以及其他生活成本却一直在提高。所以人的安全感与恐惧感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从自然灾害到经济危机,再到战争等人为的灾祸,各种危机爆发的频率也会加快。那些危机在冲击着普通人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在冲击着政府的基石,因为基层民众的矛盾是最终会传导到上层的。

 

政府的官僚作风,裙带关系以及结党营私等政治腐败病,导致政府机构越来越臃肿,如此就需要庞大的政府开支,在各国的财政赤字已经成为通病,更成为其被千夫所指的现象。

庞大的政府开支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那种支出需要通过印刷货币、发行国债、收取税收等方式来实现。其中,更多的是在促进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名义下,通过GDP拉高CPI,并满足并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这就是政府与子民之间的矛盾。

 

单纯从立场上,政府就站在为经济提供积极力量的一方。且不要说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繁荣。

政府也投资,比如关乎基础设施建设,关乎水里与农业等国计民生的领域,关乎能源与稀缺资源的领域的投资,都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人政府更情愿的是出政策,把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出让”给民间甚至国外的投资者。实在说不过去了,才掏政府自己的腰包。

但当政府花大力气邀请外资与民间,去投资原本是政府职责之下的投资领域,则一方面有逃避责任的嫌疑,更重要的是会有“吃祖先饭造子孙孽”的嫌疑,而招致民族主义者的声讨。

 

为了便于我们看清楚一些现象,我们不妨把政府看成是合伙人的身份。政府是坚定的卖方支撑者,卖方就包括投资人与企业家。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得知政府不仅全力支持并代表卖方的利益,而且自身就是卖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就会得到相对客观清晰的概念。

 

政府所提供的资源都有什么?或者说政府卖的是什么呢?

市场经济的政府提供的是“适当的”政策与银行等资金因素支持;帝国经济在此基础上,还提供土地因素的支持,国有资本占主要成分的国家,还会提供管理制度与职业经理人方面的支持。

当我们把政府也看成是任何生意的合伙人,因而通过各种税收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就是情理之中的逻辑了。从这种角度而言,同时政府得到其应有的那部分收益(人们通常把那称为“税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政府倾向于用一切能动用的手段去拉动经济,即使会形成通货膨胀,加大百姓的生活压力,也在所不惜,即使借助外来资本的力量,以市场换发展的方式,也在所不惜。但这就使得它迅速失去民意支持。所不同的是时间的长短与快慢的问题。

 

与个人一样,每个政府都有危机感,所以才会出现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一拍即合,出现了军国主义与被侵略国家内部反叛势力的勾结,这是任何一个政府,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政府都难以避免的。

 

同时,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想到:当代世界格局下,以 “一党制”为基本政体的政权,不管是名义上的一党制还是本质上的一党制,注定都难以走得长远。

因为一个国家必然随时面对其内部是子民的不断觉醒,基础岌岌可危;外部是列强的不断索取,贪得无厌,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会使得权威的单击统治很快“氧化”,而呈现出涸泽而渔一般的快速腐败没落之势。

要想延续生命,除了提高决策机制的合理性与透明性,完善监管机制,包容政治制衡力量的合理存在,并形成战时与和平时期的政府管理的倾向性政策进行微调。

这不是政治妥协,而是政治谋略。

 

贾春宝

2010723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bekings@yahoo.cn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